近日,“广电21条”(8月18日正式发布)放开海外IP改编限制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影视行业的池塘——有人忙着打捞海外优质IP,筹备下一部“爆款”;也有人站在岸边观望:当改编成为捷径,国产影视的原创力会不会慢慢“生锈”?这场行业震荡背后,既有对短期流量的追逐,更暗藏着对长期发展的深层拷问。
改编的“真香”诱惑与“翻车”困局
最近几天,制片人张先生正带着团队熬夜梳理近几年的日韩高分剧清单。“《机智的医生生活》的群像塑造、《重启人生》的反套路重生,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好框架,只要抓准本土化的切入点就能降低风险。”他手里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剧情改编的思维导图,其中针对《机智的医生生活》的改编思路明确标注着“融入中国分级诊疗背景下的基层医生故事”。
这种借鉴的便利,确实让不少团队尝到过甜头。2019年《小欢喜》的成功便是典型案例:其不仅借鉴了《请回答1988》中“邻里群像+时代记忆”的叙事逻辑,更深度结合中国高考制度、家庭教育观念等本土元素,通过对北京中产家庭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最终收获豆瓣9.0分的口碑,成为家庭伦理剧的标杆之作。
然而,改编路上的“翻车”案例远比成功案例更多。如原版日剧翻拍的《深夜食堂》让中国食客围着吧台吃日式豚骨面。日剧《校对女孩河野悦子》的国产翻拍剧《不负时光》将原来的职场女性剧,拍成了无脑俗滥的恋爱故事。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为什么》中,原剧男主是一名“高等游民”,这一人群是日本常见的社会族群,但改成中国版时,观众身边没有这类角色的存在,代入感直接下降几个度。
数据调查显示,近五年来(2020年-2024年),国内共播出海外IP改编剧33部……这些作品中,豆瓣评分低于6分或暂无评分的占比达58%,且所有国产改编版的评分均低于海外原版。报告分析指出,失败案例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重脱节”:文化脱节、生活脱节、情感脱节。
海外IP如何赋能原创?
面对改编市场的冰火两重天,行业开始反思:海外IP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改编不是抄作业,而是学方法。”宁波一家影视公司负责人史先生认为,“好的改编应该像海绵吸水——吸收海外IP的叙事技巧、结构设计,再融入属于中国的故事内核。”
这一观点在《我不是药神》的创作中得到充分印证,虽然这部是电影,但其“学方法而非抄内容”的思路,在电视剧改编中同样适用。该片并非直接改编海外IP,主创团队在采访中多次提及,曾系统研究《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小人物对抗体制”的人物塑造逻辑,最终结合中国“药神”陆勇的真实事件,聚焦“天价药”这一中国社会痛点,拍出了兼具商业感染力与社会深度的作品。该片豆瓣评分9.0分,票房超过31亿元,不仅成为现实题材电影的标杆,更推动了相关医疗政策的完善。史先生强调:“海外经验是工具,本土故事才是根本——这才是改编的真正价值。”
在资深影评人莫将看来,海外IP改编可以成为原创人才的“练兵场”。“年轻创作者可以通过改编学习成熟的工业化创作流程:比如《黑暗荣耀》对现实议题的结构化表达、《柔美的细胞小将》对内心戏的可视化呈现,这些技巧能帮助他们更快掌握叙事规律。”莫将建议,影视公司可建立“改编—原创”双轨机制,用改编项目的稳定收益反哺原创孵化。
观众需要的永远是好故事
“我不管是改编还是原创,只要故事能打动我就行。”00后观众王萌萌的话道出了多数观众的核心诉求,“我最近追了一部老剧,改编自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的国产剧《北京女子图鉴》,发现剧中把东京的职场女性成长故事,落地到北京的‘北漂’语境中,那些挤地铁、租隔断房的细节特别真实,现在看也让我很有共鸣。”
观众的需求正在倒逼行业回归内容本质。一项12.6万人参与投票的“海外IP改编剧接受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其中72%的用户表示“能接受改编,但必须保留本土魂”;仅8%的用户会“因为是海外IP就无条件追更”;20%的用户明确表示“优先选择原创剧”。
这种需求变化推动改编模式升级。改编自同名日漫的电视剧《棋魂》便打破了这一困境,豆瓣斩获8.6分。原著根植于日本围棋文化,改编版则将“藤原佐为”改为中国南梁棋手褚嬴,把东京的围棋道场换成北京的老胡同,从“定段赛”“围甲联赛”的专业术语,到角色口中“下棋影响学习”的家长顾虑,均贴合中国现实,实现了“保留原作精神内核+深度本土化”的平衡。该剧主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在创作时没有“为了改编而改编”,是以“原作的精神内核”为根基,通过文化适配、情感共鸣、细节写实,才让一个日式IP真正“长在中国土壤里”。
原创才是“目的地”
圈内资深编剧夏林认为,“广电21条”放开海外IP改编限制的初衷,并非鼓励行业走“捷径”,而是希望通过海外IP这个“窗口”,推动国产影视的工业化与创新化发展。这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当时的电影人借鉴好莱坞叙事手法,却扎根中国文化土壤,拍出了《红高粱》《黄土地》等经典作品,证明了“国际语言+中国故事”的可行性。她认为,海外影视剧IP改编的发展方向应是“改编为表,原创为里”。“借鉴海外的工业化制作标准、精细化内容管理、市场化运营逻辑,但核心必须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情感内核、时代精神。”
夏林目前正在筹备原创剧本《小城医生》,剧本融入“乡村医疗改革”“医联体建设”等现实议题。“我们采访了20多位基层医生,就是想拍出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自己的故事。”她认为,“原创为里”对于年轻创作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观众记住的永远不会是‘哪个IP改编的’,而是‘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们的时代’——这才是影视创作的根本。”
记者 吴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