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暑气未退。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的红梅社区,原本普普通通的党群服务中心显得格外热闹——一场“空间变身”在此悄然完成:1550平方米的空间,褪去三分之二的办公痕迹,转身成为陶艺馆、画舍、理发铺、咖啡店……居民推门而入,迎面不是窗口和柜台,而是飘着咖啡香的对话场、可触摸的非遗体验、能坐下来聊天的邻里驿站。
30年的老社区何以焕新颜?有限空间如何变身温暖客厅?答案,正藏在每一扇重新打开的门背后。
空间新用,1550平方米里的“家园小确幸”
作为聚焦群众实际需求打造的“一站式、多功能、沉浸式”文明实践与生活服务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在红梅社区找到了现实的落脚点。今年7月,随着“又见梅好・焕新生活”开街嘉年华的启动,社区不仅实现了“内外兼修”,更让综合体从“概念”真正融入了居民的日常。
以“空间活化、服务破圈、生态共生”为路径,社区主动腾退60%的办公区域,通过引入“低偿+公益”的合伙人模式,让每一处空间都服务于人。
在全国开了不少商场店、景区店的霍木一,在这里开出“社区首店”,只为了独一份的烟火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毛伟峰运营“梅间画舍”,携手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建筑艺术学院,不仅实现“家门口”非遗活化,更打造出创业孵化基地。
谢林英肢体残疾,她用一把推子在这里打开社区公益新场景——拥有了10平方米的理发铺,不仅能为孤寡老人、残障群体提供低价理发服务,还将这一空间变成传递温暖的“能量站”。黄文花的缝补店就在理发铺“贴隔壁”,家住白峰的她每天往返就要花两个小时,但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为居民提供小修小补的服务,乐此不疲。
此前已在北仑运营3家“小美满”咖啡馆的傅海涌,将红梅店定位为“转型里程碑”——他觉得,商圈店追求效率,社区店讲究的是温度。咖啡店西南侧是万物研习社,社区链接资源,将少年成长阅读课、技能提升、理论宣讲、政策宣导等服务陆续送进来。
空间是静止的,人用起来,才真正有了生命。一系列场景的开放,不是刻意打造的“文明展示窗”,而是“墙内开花”的生活表达——让文明实践从展板上的文字变成指尖的温度、邻里的笑语。有人来办事顺便看看,有人特意来参加活动,更多时候,居民带着孩子在陶艺馆体验,或是老邻居坐着聊会儿天。没有刻意的热闹,倒有了种“家门口另一间客厅”的自在。
老巷新景,文明底色里的“家园生长根”
如今的热闹,并非突如其来的“变脸”,是红梅社区在文明实践路上走了多年的“自然结果”。如果说现在的空间新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的“枝叶”,那早年的基础改造就是滋养枝叶的“根基”。
2019年,“小区焕新、街巷焕新、空间焕新”三大工程启动,是这里文明实践的“第一块基石”。9个老旧小区改造时,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管线乱、绿地少的问题,还悄悄种下“文明基因”:在小区角落造“慈孝园”,刻上家风故事;在楼道里贴“邻里公约”,呼吁大家守护家园。6条背街小巷里,九嘉巷最先变样——斑驳的墙面上画起贺友直的连环画,休闲椅下刻上咏梅诗词,原本的“脏乱巷”成了居民散步的“文艺巷”。
星阳市场一改旧貌,内有科技、智慧的应用场景,其北面百米长的背街小巷,更被赋予“寻巷往事”的古色古香。东河路商业街上,爱心商家被充分挖掘,组建起来的“公益伙伴联盟”,让社会资源融入为民服务的队伍中。
2021年,借未来社区建设东风,文明实践的“服务版图”进一步扩大。星阳市场二楼46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投用,“文化、休闲、读书、运动、食堂”五大功能区,把“一老一小”的需求稳稳接住:老人能在这里吃饭、康复,孩子能在这里看书、活动,年轻人也能来健身、参加活动。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更成了“老人乐园”,不仅有基础照料,还有科技助老服务,工作人员会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视频、打车。
从2019年的“文明元素植入”,到2021年的“服务版图拓展”,再到如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成型”,红梅社区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不是把文明“贴”在墙上,而是让它“长”在生活里;不是把家园“改”成样板,而是让它“变”得更合居民心意。
夕阳西下时,红梅社区的热闹还在延续。孩子从陶艺馆走出来,拿着做好的小摆件向家长炫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咖啡店员工正在给晚归的居民做咖啡。
九嘉巷的路灯亮了,照在梅花造型的景观上,也照在散步的居民身上。“红梅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的建设,是‘按需生长’。”新碶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以居民需求为根,以文明实践为壤,空间才会有温度,服务才会有精度,邻里之间才会有热度。“我们要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园’才能真正暖起来。”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陈红 沃琼怡 於凯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