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现在班上孩子爱‘告状’的问题好多了,上次您教我的‘学会倾听’特别管用!”9月3日,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四年级教室外的走廊上,26岁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范嘉欣,正拉着自己当年的小学班主任胡亚锋的手,分享班级近况。
入职4年的她,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意,说话轻声细语,像邻家大姐姐般轻易就和学生打成一片。这份从容的背后,藏着她从“学子”到“教师”的成长蜕变,更藏着两代教育人在这座校园里,关于“爱与传承”的温暖故事。
“慢慢来”的教育智慧,新教师的育人进阶路
“范老师,A同学和B同学走廊上打打闹闹,把人碰倒了!”
“范老师,C同学把凳子弄倒了!”
……
回忆入职第一年的班级管理,范嘉欣无奈地笑了。有一段时间,下课铃一响,她的办公桌前就挤满“告状”的孩子,短短十分钟能收到20条“小报告”。作为新老师,她起初逐条核实,却发现大多是孩子夸大或“艺术加工”的虚惊一场。
这份“热闹”,让她既欢喜又发愁。欢喜在于,孩子愿意来倾诉;发愁在于,大量低质量的告状,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干扰老师正常班级管理,甚至可能让不知情的家长产生误解。
“别看这是件小事,其实藏着孩子身心成长的小秘密。”每当遇到困惑,范嘉欣总会在休息时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从教近30年的胡亚锋老师便是她常找的人。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范嘉欣小学时候的班主任。
“小时候的印象里,胡老师对谁都笑眯眯的,哪怕是调皮捣蛋的同学,她也从没红过脸、急过眼。”看着胡老师从容管理班级的模样,范嘉欣一度觉得“当班主任好像不难”,直到自己站上这个岗位,才懂其中的门道与不易。
孩子受了委屈、想求关注,就用“告状”表达,到底该怎么应对?在与胡亚锋老师的交流中,范嘉欣意识到这个行为可能不是孩子调皮,而是他们的规则意识正在萌芽,需要正确引导。“胡老师当时跟我说,要先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多听他们说。还要跟孩子聊‘你觉得该怎么办’,帮他们学会表达感受、解决问题。”范嘉欣坦言,这些实用的建议让她豁然开朗,也慢慢学会了用更耐心的方式管理班级。
眼下,范嘉欣带班的学生已经十一二岁,升入四年级了。他们中少部分人有了叛逆期前兆,比如对老师的提醒充耳不闻,或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闹矛盾。
面对这些新问题,范嘉欣不再像当初那样手忙脚乱,而是试着“有的放矢”,通过主题班会教孩子分辨事情缘由、学习简单的矛盾处理方法以及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班级制定清晰的奖惩公约,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扎根在孩子心里。
“教育急不得也等不得,就像胡老师当年对我们那样,慢慢来。”这句话,成了范嘉欣班主任工作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构建秩序”的关键转折点。
从“不爱看书的顽童”到“想成为您这样的人”
“如果没有胡老师,我可能不会走上教师这条路。”提起胡亚锋老师,范嘉欣眼里满是感激。小学三年级前,她坦言自己是个十足的“不爱看书分子”,暑期阅读作业草草翻完,班级图书角的书连碰都不碰,总觉得文字不如动画片有趣。
改变发生在一个傍晚。放学后,胡亚锋老师叫住准备回家的她,从办公桌里拿出一套厚厚的儿童读物:“这是老师给你的‘礼物’,带回家看看,说不定会喜欢。”如今,范嘉欣已记不清那套书的具体名称,却始终记得抱着书回家时的心情,“沉甸甸的不是书,是被老师看重的欢喜。”她把那套书视若珍宝,翻了一遍又一遍,文字里的奇妙世界就此向她敞开。
后来,胡亚锋老师给了范嘉欣一个“新身份”——班级副班长。无论她帮扶同学,还是带头打扫卫生,胡亚锋老师总以表扬鼓励为主,慢慢帮她养成了责任心与组织能力,也悄悄在她心里埋下了“长大后要当老师”的种子。
五年级那年,范嘉欣转了学,可一有时间她都会跑回学校,找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胡老师会组织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听我讲新学校的事,像一家人一样。”这份温暖,让她即便毕业多年,仍觉得自己“属于东风601班”。
2022年,范嘉欣如愿考入母校成为教师,再次见到胡亚锋老师时,对方眼睛一亮,快步拉着她的手:“曾经的小不点,现在成了我的同事,真好!”
为了帮范嘉欣快速适应教师角色,胡亚锋特意领着她走进自己的班级,郑重又自豪地向学生介绍:“这是范老师,我曾经的学生,以后也是咱们学校的老师啦!”孩子们瞬间炸开了锅,围着范嘉欣叽叽喳喳提问,好奇的眼神里满是惊喜。“看着他们的样子,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初登讲台的紧张感一下子就散了。”范嘉欣说。
如今的范嘉欣,早已褪去初入职时的青涩。在班主任工作上,她从“学生出问题才解决”,到构建“学生自治”的班级体系;在家校沟通上,她从“单向告知问题”,到组建“家长智囊团”实现“协同共育”;在问题处理上,她从“简单说教”,到学会倾听、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这些成长的背后,始终有胡亚锋老师和其他前辈的身影。
有一段时间,胡亚锋老师因外出培训,学校安排范嘉欣代教一个月。那段日子,胡亚锋老师每天都会在线上和她交流,教她设计语文课堂、分析学生性格;范嘉欣也会分享班级趣事,两人聊着聊着就回到从前的师生时光。“胡老师总说,语文课要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温度,这句话我一直记着。”也正因如此,她会给不爱读书的孩子推荐有趣的绘本,会鼓励内向的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就像当年胡老师对她那样。
“从胡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只是教学方法,更是对学生的真心。”范嘉欣说,这个教师节,她想对胡亚锋老师和所有帮助过她的前辈说:“谢谢你们照亮我,现在我也想成为照亮别人的灯。”
“嘉欣这孩子,从来都细心又有耐心。”谈及这位学生,胡亚锋满脸骄傲,“当年她当副班长时就有责任心。现在做老师,看到她把温暖传递给下一代孩子,我比谁都开心。”
从教多年,胡亚锋老师带过一届又一届学生,不少人长大后也成了教师,每年都有毕业多年的学生专程回校看她。“累并快乐着,欣慰里更藏着责任。”她总说,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与时俱进,更要带着爱心与责任心;同时,年轻教师的创新和探究精神、快速检索信息的能力,也值得老教师学习。
师恩如薪火,代代永相传。在这所小学,教育的温暖还在继续。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陈月萍
从“受教”到“传教”
把温暖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