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学习圈 乐享生活的幸福密码

“银发拍拍乐”在宁波植物园采风。

“银龄学伴小组”织梦工坊支援贵州的织物。

□赵淑萍 余木 陈玮玮 文/图

宁波镇海,被誉为“商帮故里”“海天雄镇”,在千年文脉的滋养下,又孕育出一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镇海学习圈。15年来,学习圈逐年递增,已达到412个。这些学习圈,犹如一个个同心圆,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辐射了开去,又巧妙地融汇在一个庞大的终身学习生态圈之中。它们让“学习”从个人的追求演变成了一种集体姿态,最终让幸福的果实结满枝头。

志趣相投者纷纷组“圈”

时光回溯,2009年,一群罹患癌症的病友,怀揣着对生命的渴望与不屈,自发组建了一个“强生俱乐部”。他们并非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在绝境中互助,相互鼓励,每周二固定汇聚一堂,交流康复经验,分享生命感悟。他们还创办了《强生风采》刊物,组织研学活动,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韧性与光辉。很快,这个圈子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癌症患者慕名而来。

这群病患向阳而生的坚韧精神,深深触动了终身教育工作者。他们不禁反思:身患疾病之人尚能如此积极向上,那么健康之人又当如何?这一思考,成为催生“镇海学习圈”的灵感之源。同年,镇海社区学院以其前瞻的视野与实践的勇气,将瑞典教育家奥斯卡·奥尔森的“学习圈”理念,在镇海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社区与成人学校携手,犹如园丁般精心呵护,鼓励并孵化出形式多样的学习圈。

一时间,民间那些志趣相投的人们,纷纷组“圈”。摄影爱好者举起相机,捕捉光影之美;书画痴迷者挥毫泼墨,尽显翰墨风韵;茶道雅士沏茶品茗,体味人生况味;女红巧手穿针引线,缝制锦绣华章;戏曲票友登台献艺,传承国粹精髓;心理辅导圈抚慰心灵,点亮生活迷途;民间鉴宝团,一起观赏家藏宝贝……

在民联村的门球场上,昔日沉迷麻将的老人们,如今挥杆谈笑,笑声朗朗。直径7米的门球场,不仅让健康在运动中回归,更让友谊在切磋中生长,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生动风景。白龙社区工艺传习俱乐部,最初吸引了社区的残疾人员、失业人员、赋闲在家的老人,他们在这里学习技艺,重拾生活热情。很快,这里成为了广大居民互动交流的热门场所。一些文艺达人更是在学习圈中绽放异彩:京剧名票钱培璟的水袖翻飞,如行云流水;女红巧手姚云娇的银针穿梭,妙手生花;太极老师蒋开达的云手回旋,刚柔并济……他们以自身的技艺为半径,带动亲友邻里,让知识与文化的涟漪不断扩散,荡漾开来。很快,到了2012年,近300个学习圈如繁星般点亮了镇海居民的学习之旅,熠熠生辉。

学习热情如春潮涌动

民间的学习热情如春潮涌动,势不可挡。学习圈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当地宣传、教育部门在提供资源和服务支撑的同时,探索如何创建富有区域特色的品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核心原则始终被坚守——主动权完全交予学习者。

有一次,城东社区的绿色环保学习圈,提供的课程是插花。一些中年妇女私下嘀咕:“教插花还不如教给我们赚钱的技巧。”这一句看似抱怨的随口之语,却如醍醐灌顶,让社区工作者们恍然大悟。原来,自上而下的课程供给,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真切需求。于是,一场深入的调研随即展开。调研结果令人震惊:高达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决定所学的课程。

这一发现,如同一股强大的催化剂,催生了学习圈的“点单模式”。于是,一批贴合需求的学习圈应运而生: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小候鸟学习圈,提升技能的蓝领工匠学习圈,以及为服务行业女性量身定制的海田阿姨学习圈等。

澥浦镇因渔业资源枯竭面临转型,社区学院开设“渔文化解说员”学习圈,帮助渔民学习导游技能。老渔民张东海华丽转身,成为渔港景区金牌讲解员,年收入翻番。郑氏十七房的农民画学习圈,原来只有10多个,现在扩至70多人。澥浦镇为他们提供了场地和小额基金扶持,这个社群很快“破圈”,形成了非遗产业链。年轻人学技艺,中年人从事产品设计,老年人管销售。当人们众志成城,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便不再遥远。“新镇海人”李师傅,白天是工厂的技工,晚上则是社区教育中心电工班的学员。通过系统学习,他考取了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工资翻了一番,真正在镇海扎下了根。蛟川街道中一社区几个退休教师想发挥余热,成立都市园艺学习圈,改造废弃空地为社区花园,给居民带来了绿意与美感。九龙湖红牡丹学习圈,吸引着外籍友人学国画,还不时组织研学。15年来,数百个学习圈,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每一个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习圈的质量与影响力,镇海区还定期组织“学习之星”“星级学习圈”和“品牌项目”的评选活动。许多优秀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斩获奖项,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学习圈的内生动力,也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树立了典范。

画卷仍在徐徐铺展

镇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丰厚的人文资源是镇海学习圈的天然沃土。在宁波帮博物馆,商帮文化学习圈解码诚信密码;在海防遗址旁,国防知识学习圈激荡起爱国情怀。温馨的亲子民俗游学习圈则让文化传承生动可触。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企业资源为市民共享,博物馆、科技馆成为学习圈驻地。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学习圈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向着智能化、便捷化迈进。同时,创意迭出。

在招宝山街道的智能手机课堂上,70岁的陈阿姨第一次独立完成了网上挂号,她兴奋异常:“再也不用凌晨去医院排队了!”骆驼成校适应新时代老年人的需求,积极实施“骆美学堂—打造街道(乡镇)老年大学的实践模式”项目,形成了“一心多点”的办学网络。贯彻“双减”政策,镇海小学生的学习圈——学伴小组如雨后春笋兴起。

“学伴小组”不仅可以互相帮助答疑,还可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澥浦成校的“数字微耕农场学伴小组”尤其受欢迎,孩子们通过手机APP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结伴完成小型科研课题。

镇海学习圈的成功,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赞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动联系并联合宁波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处,特意在线上召开关于镇海学习圈的研讨会。终身教育权威专家李家成教授高度肯定:现在,各地学习圈已经铺开,但镇海是原创,要尊重原创、尊重历史,尊重本土的实践!

展望未来,镇海学习圈的画卷仍在徐徐铺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学习圈将更加智慧,离“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将更近一步。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美好旅程,入圈其中,便是幸福的开始。

2025-09-06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4348.html 1 3 镇海学习圈 乐享生活的幸福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