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起,在甬港两地的交流交往中,有一支“团队”发挥着独特的力量。
她们由各位“夫人”“太太”组成,香港以石油巨子刘浩清的夫人“刘太”孔爱菊为代表,宁波以俞佐宸的夫人“俞太”周竹君为纽带。
她们结伴互访,共叙家人情、乡情、姐妹情;她们关注妇女与儿童事业,着力捐资助学扶幼;她们喜爱文化艺术,尤爱越剧,正是在她们的牵线下,1990年4月,“宁绍小百花越剧团”成功赴港,雏凤清声轰动香江。香港新光戏院一时成为“宁波帮”人士汇聚的“大会堂”,彻夜灯火通明,书写甬港联谊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比于她们的先生,这些“夫人”“太太”结下的友谊更甚并维系终身。在许多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反而是这些“太太”们,用一个又一个及时的电话保持联络,稳定人心,发挥出独特的女性力量。
1
结缘:以“夫人”身份为纽带
这些“夫人”结缘,始自1981年周竹君的赴港。
因为俞佐宸年事已高,周竹君代他踏上了宁波首次“组团”赴港的行程。作为王宽诚口中的“大姐”,周竹君的到来,不仅得到香港甬港联谊会的热烈欢迎,她还因此与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的“太太”们结下不解之缘。
“那些‘太太’的先生以前大多在佐老的企业里做过事……她们对我这个‘大资本家的太太’还能有今天而感到好奇。”周竹君在回忆录中说,“她们围着我,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她们,一下子拉近了她们和家乡的距离。”
“刘太”孔爱菊也在场,她是宁波庄桥孔家村人,同时还是香港越剧票友会的会长。得知周竹君还当着宁波市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刘孔爱菊当即决定,先捐5万港元给“俞太”捧捧场,又动员身边的“太太”也捐5万元港币。
1982年4月17日,刘孔爱菊带着28位女士组成的团队访甬,周竹君陪她们参观了宁波幼托事业,游览奉化溪口,还参观了天一阁。当刘孔爱菊看到俞佐宸无偿捐给国家的许多文物古玩时很是感动,表示回去后要进一步联络在港的甬籍“太太”们,为家乡尽点心意。
刘孔爱菊因为做事颇有男子风范,运筹帷幄,豪爽利落,在香港妇女中颇具地位。与周竹君相识后,两人可以说亲密无间,周竹君直接成了她在宁波的“娘家人”。在她们的奔走下,刘孔爱菊联络港澳宁波籍人士,捐资100万元建造设施完备的宁波艺术培训中心,又捐资100万元,加上宁波市政府拨出的100万元,设立了宁波越剧发展基金。
她爱越剧,更爱孩子们。1990年,她和胞弟孔庆隆共同捐出100万港元,兴建了浙江省第一座音乐幼儿园——宁波宝韵音乐幼儿园,开设琴类、舞蹈、声乐、美术等11个专业,引导幼儿美育培训;1991年,她又出资100万元,和海曙区共同建造爱菊艺校,最初是一座小学制艺术特色学校,现已发展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2
帮助“小百花”赴港
在刘孔爱菊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不久的香港甬港联谊会便向浙江发出了“派女子越剧团赴港演出”的邀请。后来名声大振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于1983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登台香港,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等后来的知名演员,均是在那次演出中打响名气。
那次演出之后,香港观众对于“小百花”品牌有了强烈的期待,甚至组成一个“太太团”,返乡访亲时常常一起看戏。1986年清明节,时任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裴明海就在宁波越剧团演出现场发现了这么几位“太太”,气度不凡地坐在剧场里,津津有味地看戏,还不时低声交流,孔爱菊女士亦在其中。
面对宁波方面希望她也能把宁波的越剧团介绍给香港的请求,刘孔爱菊一针见血地提出,可以,但是相较其他已经在香港表演过的越剧团,当时的宁波越剧团舞美陈旧、人员老化,表演亮点和特色并不鲜明,要在香港演,第一炮必须打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综合考量下,宁波方面与刘孔爱菊决定,由宁波和绍兴两地联手组成“宁绍小百花越剧团”,宁波以文戏为主,绍兴携带部分武戏,取长补短,同时抽调年轻演员,焕新阵容。
为了解决实际困难,宁波方面特批50万元作为赴港经费(比当时宁波越剧团全年事业经费的两倍还多),刘孔爱菊自己解囊6万港元给演员添置服饰,还和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邹星培等23位热心人士一起成立“宁绍越剧团莅港演出筹备委员会”,统筹各种事项,募集捐款。
为了提升演员的表演水平,刘孔爱菊和邹星培想出一个办法,把宁波越剧团的好苗子拉到上海拜师学艺。担心小演员“压不住”,刘孔爱菊亲自出面邀请老前辈出山压阵,徐玉兰、王文娟作为宁波代表团的成员出访,范瑞娟、傅全香、戚雅仙、毕春芳、张桂凤等一起赴港,作为剧团的艺术指导与学生一起谢幕。
1990年4月25日晚的香港新光戏院灯火通明,宁绍小百花越剧团宁波分团演出《孟丽君》后,谢幕久久“停不下来”。据在场的临时团长陈守义回忆,“前排突然一下子拥上来两三百人,‘太太’‘小姐’们都想‘抢机位’合影。”
几天的演出中,邵逸夫、陈廷骅、安子介、顾国华等香港“宁波帮”人士亦每场必到,赠送气派非凡的花篮摆满前厅。包玉刚先生当时已查出癌症,还是坚持看了半场《孟丽君》。
3
结拜:一生姐妹情
在这次赴港演出之后,1992年7月,宁波越剧团正式改名为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二上北京,三赴津门,轰动武汉,倾倒蓉城,并于1995年、1997年、2012年、2017年、2023年数次到访香港,见证甬港联谊史上的多个重要时刻,续写轰动传奇。
20世纪90年代初,周竹君与刘孔爱菊、姚邹星缘、顾水文梅、顾张肇兰结拜五姐妹,1992年,孙周月琴、李孙文英也加入其中,七姐妹互相支持、真情以待。
作为大姐的周竹君牵线搭桥,六个姐妹争先恐后,持续为宁波艺术和教育事业发展出资出力——
三妹姚邹星缘捐建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幼儿园,又为宁波市老年福利中心的医疗保健大楼捐款35万元,给庄桥卫生院和宁波市级机关幼儿园捐赠设备;
四妹李孙文英是香港通利琴行副董事长,捐资100万元重建布政巷小学;
五妹顾水文梅和七妹孙周月琴共同捐资,为宁波残疾儿童建造了达敏学校;
六妹顾张肇兰热情支持丈夫顾国华先生捐资造福故乡北仑的教育事业;
七妹孙周月琴还单独向甬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捐款250万元。
1991年初夏,顾水文梅的丈夫顾国和先生去世,在刘孔爱菊的劝说下,顾水文梅决定来宁波散心,周竹君贴心照顾了她的行程,给她暖心抚慰。两人在通信中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生如梦,同此感受,但得友如此,大慰平生……”
1996年10月,七姐妹再次相聚宁波,决定共同出资175万元,在宁波市第十九中学建造一座新型科技教学楼,命名为“金兰科技教学楼”,于翌年9月培土奠基。
奠基仪式上,七姐妹个个喜笑颜开,因为这是她们七人的心愿,也是香港回归之际,七姐妹献给宁波的一份特殊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