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为什么拥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这场音乐思政课上俞峰“开课”讲‌解

俞峰教授在讲解。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昨晚,宁波市文艺大师、宁波交响乐团艺术指导俞峰教授携宁波交响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与瞿弦和、于源春、王云鹏等艺术家,在宁波大剧院为广大师生、音乐爱好者献上了一场以“立德树人 美育启智”为主题的文艺大师公开课。

公开课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开场,在《歌唱祖国》中结束,采用边讲边演的形式,由宁波交响乐团演奏、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唱、俞峰指挥兼讲解。

1

经典重唱,鼓舞团结之志

1938年9月,武汉沦陷,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光未然抵达延安,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那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同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兴奋之下,在一座简陋的土窑内抱病连续写作6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公演。

时隔80余年,《黄河大合唱》听来依然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保卫黄河”仍在宣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寸步不让”的底线。

俞峰在现场表示,《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拥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更在于其并非喊口号式的创作,词曲作者均将它放在我国壮丽自然景观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河床上,使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史诗般激动人心的力量。

当天的演出,还请到81岁的艺术家瞿弦和。自1985年《黄河大合唱》恢复“八段体”以来,他已经在1000多场《黄河大合唱》演出中担任朗诵,“1985年,我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后,光未然先生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此情此景我终身难忘。”瞿弦和说。

“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情感’为宗旨,通过交响乐与独唱、合唱、朗诵的融合,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荣光,也是为了告诉年轻人,不要忘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坚定和平信念。”俞峰表示。

2

全场合唱,激扬奋斗情怀

《d小调第九交响曲》由贝多芬创作于1819年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被称为“合唱交响曲”。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亦即闻名世界的“欢乐颂”。

“该作品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一经首演便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人类音乐瑰宝。”俞峰说,这部交响乐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一起表演的壮丽颂歌,其终章《欢乐颂》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

本次演出选取该作品,旨在通过“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演奏突出铜管声部的辉煌音色,与合唱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多语种演唱,体现出“音乐超越国界”的精神力量。

昨天的演出在返场歌曲《歌唱祖国》中落幕,这首作品由王莘于1950年创作,当日演出的是全新编配的交响版本。演出特别设计观众合唱环节,通过音乐的情感共鸣,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现实担当的教育升华。

此次演出是2025年宁波市“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之一,由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文联、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宁波文旅会展集团、江北区委宣传部、俞峰文艺大师工作室联合承办。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2025-08-30 《黄河大合唱》为什么拥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3282.html 1 3 这场音乐思政课上俞峰“开课”讲‌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