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高温热浪席卷,城市仿佛笼罩在无形的蒸笼之中,多数人选择躲进空调房避暑消夏。然而,象山影视城内,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2000余名影视人顶着酷暑坚守拍摄一线,用汗水浇灌光影梦想。
影视剧组 有演员两套戏服轮着穿
走进春秋战国城“贫民区”片场,悬疑电影《龙口走蛟》剧组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外景群戏。阳光炙烤着地面,空气里带着灼热的气息,演员们却身着层层叠叠的厚长衫,一丝不苟地投入表演:一个眼神的流转、一句台词的顿挫、一个动作的衔接,都力求精准。每场戏结束的哨声响起时,他们的戏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整个人仿佛刚从水中捞起一般。
“一场戏下来,衣服基本上已经湿透了。”《龙口走蛟》的服装师郭瑞雪擦着额角的汗说,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团队早已摸索出应对办法,“有空就赶紧把湿衣服拿去晾干、吹干,要是赶时间,就现场换另一套备用的,两套戏服轮着穿,尽量保证演员能及时换上干爽的服装。”
据悉,《龙口走蛟》自8月初正式开机,拍摄周期恰好撞上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且外景戏占比极高。从搬道具、搭场景的场务,到扛着设备调整角度的摄像师,再到蹲守现场调试光线的灯光师,整个剧组百余名演职人员,每天都要在高温中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皮肤被晒得黝黑,额头上的汗珠几乎从未断过。
为守护演职人员的身体健康,剧组也做足了“降温功课”:片场全天供应冰镇矿泉水、酸梅汤等各类冰饮,还备好了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消暑用品;休息区特意摆放了冷风扇,吹出的凉风成了大家短暂放松时的“救命稻草”;在拍摄计划上,团队更是灵活调整——“剧本里原本设定在室外的戏份,能挪到室内的就尽量挪;有些白天拍摄难度大的,我们就调整到夜晚凉快的时候拍。”《龙口走蛟》执行制片人曹媛解释道,每一处细节的调整,都是为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拍摄。
另一边,象山影视城襄阳城街道上,短剧《盲女》的拍摄已进入尾声。对于这里的群演来说,高温天的挑战更添一层——戏份紧张时,他们常常要连轴转拍摄20个小时,从清晨的微光到深夜的星光,都没“错过”。“拍一天古装戏,浑身被汗泡着,最难受的就是头套里的汗,顺着头皮往下流,痒得钻心,还不能伸手去挠,只能硬扛。”一位群演一边整理头套,一边苦笑着说。
“象漂”演员卢蓉蓉已在这行打拼了一年多,面对高温,她总结出一套“战高温”经验:“我会自己多备一个小风扇,随时拿在手里吹;冰凉贴也得囤够,脖子上、手腕上贴满,热了就换一批;再就是多喝水,心里默念‘心静自然凉’,慢慢也就熬过来了。”
演艺人员 各式妙招保证表演流畅
除了剧组拍摄,象山影视城景区的大街小巷里,百余场演艺节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夏天,影视城“夜游”活动启幕后,在日间表演的基础上新增了不少夜间节目,而九成以上的表演场所是毫无遮挡的室外。即便如此,演艺人员依旧以最佳状态面对游客,还各自琢磨出了应对高温的“小妙招”。
魔术表演人员冷继超的演出服,比普通服装更厚。“魔术师的衣服里要藏道具,所以面料更厚重些,夏天穿在身上,像裹了层棉被。”他坦言,高温带来的最大难题是影响表演流畅度,“一出汗,手里的道具就容易滑,藏道具、拿道具的时候会不顺畅。所以每次演出前,我都会准备好冰水,往手腕、脖子上擦一擦,做一下简单的降温,尽量保证表演时不出错。”
据统计,目前象山影视城内共有筹备、在拍的大小剧组20余个,近2000名影视人坚守在岗位上。为帮助大家抵御高温,宁波市影视文化产业区管理中心联合星光影视红马甲志愿者,连日来频繁赶赴各个片场,为“象漂”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送上装满冰饮、消暑用品的清凉礼包,用实际行动传递关怀。
象山影视城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影视部副部长郑增介绍,影视城还从硬件保障上做了全面部署,“我们在各个拍摄点都设立了专门的剧组人员休息区,免费提供冰块降温,还打造了多个清凉驿站;影视基地24小时配备专业医务人员,随时应对中暑、擦伤等突发状况;同时和周边医院提前沟通协调,为剧组开通了应急绿色通道,确保大家的安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郑增说。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吴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