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北京,阳光炽热,54岁的王莎身披深蓝色硕士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微微躬身。当中心主任的手将她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的那一刻,聚光灯下的她眼眶微湿。
作为一名拥有近30年外贸经验的“老外贸人”,王莎的人生本可以循着既定轨迹平稳走向退休:在宁波的办公室里处理订单、接待客户,闲暇时陪伴家人,享受安稳的生活。可她偏要“折腾”——47岁那年,她毅然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课堂,7年时光,她用坚持与热爱,书写了一段人生没有“太晚开始”的励志故事。日前,记者采访王莎,聆听了这段感人故事。
缘起:一颗被点燃的“求知种子”
“决定读研时,我并没把它和加薪、跳槽联系在一起。”面对“为何临近退休还要读研究生”的疑问,王莎的回答既坦诚又坚定。在她心里,这条迟来的求学路,更像是对初心的回应,对生活另一种可能的探索。
故事要追溯到王莎30多岁时的一次加拿大出差。彼时,她遇见了一位70多岁的当地客户——老人头发花白,眼里总是闪烁着对工作与生活的热忱,在产品发布会上做演讲,更是激动得眼含泪光。“那种从心底里迸发的热爱,太有感染力了。”王莎说,老人身上的光与热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她心里扎下根:漫漫人生不该只有眼前的烦恼与琐碎,而是要能时时感受到正向的热情。
这颗种子的萌发,等到了2015年。那年随着女儿前往外地读大学,习惯了围着工作与家庭转的王莎,开始有了大片属于自己的时间。“总得做点什么,让生活更充实。”她下班后被邀至一所培训学校教《外贸英语口语》,但站在讲台上传授自己多年实战经验时,她反思了:“教育需要更专业的理论支撑,可我脑子里都是实战经验,理论方面是匮乏的。”
为了补上“理论课”,王莎开始上网搜寻相关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修班赫然出现在屏幕上。“这个研修班的课程内容正是我想学的,当时就想‘试试吧’!”没多想,她填了报名表。经过半年多准备,王莎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从2018年起,踏上了跨越宁波与北京的求学路。
闯关:在晨光暮色里“啃硬骨头”
“读研哪有不难的?难的时候,我也认为自己是没苦硬吃,但从没想过放弃。”回忆7年求学路,王莎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从零基础学日语到写近2万字全英文论文,从平衡工作与学习到克服千里奔波的疲惫,她像一位“闯关者”,把一个个困难变成了脚下的台阶。
当时,她不但顺利学完了北外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十门课的研修课程,还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这也给了她正式申请硕士学位的信心。但是申硕必须通过国家二外考试,王莎选择了日语。“我完全是零基础,一开始看到考试大纲真的慌。”她记得,那段时间,早起朗读日语课文,通勤路上听日语音频,晚上回家对着书本逐字逐句“啃”。遇到不懂的,就通过借书、上网查等方式自学搞懂,有时还找专业老师请教。考试成绩出来那天,她紧张得不敢点开查分页面,最后是女儿帮她点开——“过了!分数还不低!”她激动地跳了起来,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有了回报。
7年时间,各种困难不断,王莎一个个克服,终于走到了最难攀登的阶段——写硕士学位论文。2024年,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北外研究生院的选题和开题答辩后,王莎按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开始撰写全英文毕业论文。她以工作中积累的几千封邮件创建语料库,搜集并阅读大量文献……还结合编程、跑数据等她从未接触过的操作。为确保数据准确,她把几千封邮件逐封分类、标注、提取、统计,为此眼睛累得发酸;跑代码时,她跟着导师提供的方法一步步练,反复论证数据结果,经常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到深夜。
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王莎工作生活在宁波,日常学习主要在线上进行,但遇到重要事项仍需要往返北京。从2023年起,她的工作骤然忙碌起来,频繁出差成了常态。而写论文的最初那段时间,导师在英国访学,经常只能约在北京时间零点进行线上沟通。有一次,正在出差的王莎为了赶上课题组讨论会议,她只好在机场的候机厅里抱着电脑和导师对话,直到广播发出最后登机提醒,才匆匆结束对话。“有时候也会累到怀疑自己,可一想到再坚持一下就能取得更大进步,就咬咬牙挺过来了。”
生活里,王莎更是把时间“挤”到了极致。平时晚饭简单吃完,把家务交给先生,晚上8点准时走进书房。“先生知道我学习辛苦,包揽了日常的买菜做饭。”说起家人的支持,王莎眼里满是感激与温暖。
收获:在求知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或许有人会问:“花7年时间读研,到底值不值?”王莎的答案很确定:“有一点点冒险,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值得!7年读研之旅,我收获的不是一张证书,而是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在北外的课堂上,王莎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她比自己的学术导师还年长十来岁,同门全日制读研的师弟师妹更是和自己女儿的年龄相仿。可她从来都把自己定位为“纯粹的学习者”。导师尽管工作繁忙,是王莎眼里该学术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却总能安排时间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她,每每尊敬地称她“王莎老师”;和同门师弟师妹们也亦师亦友,她笑着把经常联系的小师姐称为“师姐妹妹”。“参与课题组的学习讨论,有很多感动时刻,我能看到他们身上的活力与创新精神,也学会了用更年轻的心态看待事物,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对导师刘鼎甲副教授及同门最诚挚的谢意。”王莎说。
学习带来的,还有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前看问题,可能会凭经验、凭感觉,现在更多的是批判性的思考,知道怎么去查证、怎么去判断,不会再人云亦云。”王莎举例说,这种思维的转变,也让她在工作中更从容、更理性。
重新定义人生价值是另一个重要收获。正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她也认识到,人生值得不断去体验其多样性。“我们走到这个年纪,要逐渐放开一些东西,才能去寻找更内在的价值给心灵带来的愉悦。”她的毕业论文探究的是贸易邮件往来中的言语行为及交际模式,这也回到了她的初心,“哪怕能给这个领域带来微薄的启示,我也觉得这7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最让她欣慰的是对女儿的言传身教。“妈妈用行动告诉我,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已晚。”女儿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说起妈妈的学习经历颇为自豪与敬佩,“一路走来,我看到妈妈遇到各种困难,又一一攻克这些困难,这种毅力和坚持带给我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记者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