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象山,暑气裹挟着海风漫过新桥镇,非遗工坊的玻璃窗上凝着薄薄水汽。顾萍站在展示架前,指尖轻轻拂过一罐罐泛着琥珀光的枇杷膏,瓶身“萍姐”商标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她忽然驻足,目光飘向窗外——几株枇杷树的枝叶在风中轻晃,让她想起三个月前,漫山遍野的金黄枇杷沾着雨珠,像撒在翠绿里的星星。
作为宁波非遗新桥枇杷膏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顾萍把5月的果实熬成了8月仍能品味的“时光蜜膏”,更将对母亲的思念、对乡邻的牵挂,都融进这琥珀色的膏体里,让非遗的甜香,在岁月里流转出生命的温度。
时光回溯:
五月枇杷季里的传承密码
“你看这膏体的光泽,就知道今年5月的枇杷有多甜。”顾萍拿起一罐纯枇杷膏,对着光轻轻转动,膏体里细碎的光斑,像把五月的阳光锁在了里面。
她的思绪,跟着这抹甜香回到3个月前的枇杷园:烟雨绵绵的清晨,她和乡亲们踩着泥泞田埂,竹筐里的枇杷堆得冒尖,黄澄澄的果实沾着雨珠,稍一晃动就会滚出来。
“那时候最怕下雨,枇杷熟得快,得赶在雨水把果子泡软前摘完,不然熬出的膏就少了份清甜。”顾萍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对季节的敬畏。
这份与枇杷打交道的手艺,藏着顾萍一家近百年的传承密码:外公虞阿根从福建求得古法枇杷膏秘方;母亲虞菊玲接过手艺,每年枇杷季支起铜锅,柴火噼啪声里,膏香漫过整条街,成了乡邻们治咳嗽的“行走药方”;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母亲的生命,顾萍在悲痛中拾起母亲遗留的铜锅,把对母亲的思念熬进膏里——“那时候才懂,守住这手艺,就是守住妈妈的味道。”2021年,新桥枇杷膏制作技艺列入象山县级非遗,顾萍成了代表性传承人,“总算把这份甜稳稳接住了”。
午后的非遗工坊,玻璃罐里的枇杷膏泛着琥珀光,百年前的画面在顾萍眼前重叠:外公在供销社柜台称量药材,母亲在煤油灯下搅拌膏体,而她自己,正把这些细碎时光熬进一锅又一锅膏里。这是传承的脉络,更是象山人“惜物养生”智慧的延续,是《本草纲目》里“枇杷治肺胃之病”的古老智慧,在当代灶火中的鲜活回响。
匠心熬煮:三斤鲜果一两膏的时光淬炼
“三斤枇杷一两膏,慢火出真味。”顾萍说,古法“三火三顿”的门道,在她这儿是铁律:先大火煮沸去涩,再文火慢熬收稠,最后用柴火“顿”出焦香——十几个小时不离人,手腕上的浅疤是最好的“勋章”——“熬膏时盯‘挂旗’走神,热汁溅到手上,现在倒成了质量‘防伪标’,看到它就想起当时的专注。”
说起熬煮枇杷膏技艺,顾萍如数家珍。榨汁、过滤、熬煮、收膏,每一步都藏着精细:三层纱布过滤,滤掉细渣保证膏体清亮;收膏时搅到手腕发酸,直到木勺拉起的膏体如绸缎垂落,“挂旗拔丝,才算成了气候”。
装罐环节最动人。消毒后的玻璃瓶,承接琥珀色膏体时,用竹片沿瓶壁轻刮,像安抚婴孩。“不加水、不加防腐剂,老冰糖就是天然保鲜剂,既能调和滋味,又能润肺补中,和枇杷相辅相成。”顾萍说,“这样的膏能存三年,越陈越润,跟时光酿的蜜似的。”
铜锅与机器:非遗技艺的创新突围
高湾村新工坊里,铜锅与不锈钢设备并肩而立,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前在小院熬膏,一天最多出二十瓶;现在有了生产线,老规矩半步没让。”顾萍摸着崭新的煮膏锅,锅底弧度和母亲的铜锅分毫不差。2012年从家庭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投资400多万元成立宁波华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她始终记得:创新不是丢了传统,而是让传统适应现代生活。
新基地里,鲜果选料、榨汁过滤、巴氏灭菌分区明确,可最关键的“三火三顿”,仍靠老师傅盯着火候。顾萍的创新藏在细节里:给怕苦的孩子做低糖款,为爱美姑娘加蜂蜜,用枇杷花和玫瑰调出“花漾口味”;上海客人想要便携装,她就研发出流心夹心糖,咬开能尝到醇厚膏心。
“但万变不离其宗,鲜果必须是新桥的,老冰糖不能换,熬制时间一分不能少。”顾萍拿起一罐罗汉果枇杷膏,“这是给经常用嗓的人做的,既保留枇杷的润,又加了罗汉果的清,都是对古法的延伸。”
如今,工坊年产近万瓶枇杷膏,三十多种包装里,既有印着古法工序的陶罐,也有适配快递的便携装。“非遗不是供着的老古董,得跟着日子跑。”顾萍笑着翻出手机里的留言,德国客人说这膏让他想起外婆的果酱,离乡的象山人则说“带着老家的山水出门”。那些跨越山海的订单,装的何止是枇杷膏,更是故土的滋味、儿时的记忆。
膏香满径:共富路上的生命微光
“萍姐,明年5月的枇杷,你还收不收啊?”电话那头,果农陈阿婆的声音带着期盼。顾萍笑着应下,指尖划过桌上的收购记录:今年本地收了七八十万斤枇杷,外地还收了五六十万斤,帮不少果农解决了“卖果难”的问题。“以前果熟了怕烂在树上,现在摘了就送工坊,一斤能多赚一块五,阿婆们数钱时,眼睛都笑成了月牙。”
2022年至今,顾萍先后获评“农村工作先进个人”“乡村振兴追梦人”,她的工坊也成了宁波市“巾帼共富工坊”——这罐小小的枇杷膏,不仅传承了非遗,更成了带动乡邻致富的“甜蜜引擎”。
更让人动容的是传承的温度。顾萍先后培养学徒40余人,把“三火三顿”的门道、选果熬膏的细节,手把手教给年轻人。她还带着枇杷膏走进校园,浙江师范大学为她颁发“非遗进校园”荣誉证书,孩子们在体验熬膏的过程中,读懂了古法技艺的珍贵。
“外公传下来的铜锅还在,现在女儿也学着熬膏,四世传承的甜,总算接上了。”暮色漫进工坊时,顾萍启开一罐十年陈膏,膏体稠得能拉金丝,舀出一勺,甜香混着暮色漫开,把百年时光熬成回甘。
从5月的烟雨枇杷园,到8月的非遗工坊,顾萍用一罐枇杷膏,书写了阿拉手艺人的浪漫:把山间的枇杷、灶间的烟火、心间的牵挂,全熬进琥珀色的膏体里;让非遗的甜蜜,在共富路上越走越绵长,把古老技艺,酿成属于当下的幸福滋味。
记者 张贻富 见习记者 徐嘉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