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夏夜记忆

儿时夏日的傍晚,暑气蒸腾。没有电风扇嗡嗡的声响,更无空调送来的清凉,唯有一把麦秆扇,既可拍打蚊虫,又送凉意。那时的农家多是低矮的平房,室内闷热如蒸笼,家家户户便将餐桌椅搬到户外晚餐、纳凉。吃完晚饭,听故事、戳鱼虾、照黄鳝……偶尔撞见一场露天电影,更是夏夜最热闹欢快的消遣。

准备吃晚饭了,我们这帮孩童便像刚上了发条的玩具,一刻不停地忙碌起来。先是用扫帚清扫屋前空地,泼洒清凉井水,再搬出斑驳的木桌长凳。最要紧的是燃起“闷烟堆”:用干燥的稻草引燃,覆上将干未干的艾草。艾草缓缓燃烧,升腾起缕缕青烟,像薄纱般漫开,蚊虫便在烟雾里晕头转向、避之不及。晚餐的菜肴多是自家种养所出:干烧长豇豆、饭捂茄子、番茄丝瓜毛豆汤、韭菜炒鸡蛋、干菜蒲子汤等,还有酱油蒸的河虾、小鱼、黄鳝等,都是自家河里抲来的。朴素的农家滋味,至今仍觉唇齿留香。

吃完晚饭,我们兄弟姐妹便各摇着麦秆扇,向着父亲立刻围拢成半圆,父亲则往竹椅上一坐,开始了他的“说书时间”。他讲汉末三国风云,说徐文长智斗故事,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讲到紧要处,常故意停顿,卖个关子让我们猜。我们抓耳挠腮猜不着,五姐思考问题时喜欢把麦秆扇咬在嘴里,那扇都快被她咬破了,我则拽着父亲的裤腿直晃。父亲却慢悠悠地呷一口粗茶,吐出不小心喝下的茶叶,继续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我们听得入迷,津津有味,心折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张飞的义勇豪迈、徐文长的诙谐机智……

故事余音绕梁之际,夏夜最精彩的行动便开始了。我们跟着父亲去戳鱼虾。他手持自制的“虾枪”(一根长约1.2米的细竹,下端绑着五六枚缝衣针)和手电筒,我们拎着水桶紧随其后。父亲沿着河岸,用手电光柱轻扫水面。夜色下的鱼虾傻愣愣地贴在石缝边,河虾的触须在水光里晃悠,土步鱼瞪着圆眼发呆。只见父亲眼疾手快,虾枪迅疾一戳,准能命中,常能满载而归。随后,便是照黄鳝。父亲取出两片竹片制成的锯齿状黄鳝夹,猫着腰蹑手蹑脚地走在水田埂上。黄鳝夜间出来透气,常将半身探出洞口。父亲屏息凝神,用手电光锁定目标,闪电般出手,黄鳝夹死死钳住其头颈,任那黄鳝疯狂甩尾挣扎,水花四溅。待其力稍竭,便迅速把这“滑头”拽进水桶。偶有滑脱者,瞬间溜之大吉,再也抓不住,只能轻叹一声遗憾。

若逢大队广场放映露天电影,更是节日般的热闹。父母扛着长凳,领着我们同去。其时,父亲总会慷慨地给我们每人买上一根白糖棒冰,那股清甜冰凉,是银幕之外的幸福滋味。放映的那么多电影,记忆最深的是《渡江侦察记》,侦察兵们智闯封锁,深入敌后,探明敌人江防部署。他们的英勇机智,在我小小的心田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每每忆起这些尘封于时光深处的往事,让我懂得——生活小事中藏着真人生和大快乐,简单而有滋味,平凡却很幸福。

2025-08-27 □吴大明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2677.html 1 3 回不去的夏夜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