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终于有属于自己的羽毛球拍啦!”8月25日傍晚,家住高新区聚贤街道的外卖员李师傅结束一天的配送工作,陪儿子在小区空地上打羽毛球,场面颇为温馨。这份惊喜,源自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新愿启航 甬爱未来”新就业群体子女“万人圆梦”行动。
数据显示,该行动全面铺开以来,已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托管服务29237人次,成功兑现4525名孩子的实物类“微心愿”。从学习用品到兴趣体验,从物质帮扶到精神陪伴,宁波正以细致的举措,为新就业群体子女的成长之路点亮星光。
1
心愿圆梦,小小心愿里流淌着城市的温情
在宁波,这份温暖,正顺着城市的脉络蔓延至每一个角落:
鄞州区横溪镇机关党支部以“支部牵头 党员共领”模式,将绘画工具、新书包送到孩子手中;
在海曙区高桥镇高桥社区,党建联建“合伙人”为患病少年阳阳送上他期待已久的耳机;
在江北区慈城镇维拉小镇社区,快递员柏师傅的儿子因“浙BA”燃起篮球梦,其“微心愿”通过“甬爱码”通道迅速被爱心力量接单;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社区假日学校,集卡司机李师傅的女儿王悦菲,拿着智能闹钟,眼中充满喜悦;
在宁海县桃源街道阳光社区,快递小哥梁师傅的女儿,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说,明天要背着它去学校;
在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15名新就业群体子女参加了一场充满科技魅力的航天活动,圆了“科技梦”;
在慈溪市横河镇,承载着关爱和祝福的30份“微心愿”礼物被送到新就业群体子女的手中;
……
从一套学习用品的及时送达,到一节兴趣课程的专属定制;从一次研学体验的精心组织,到一段亲情陪伴的温暖搭建,“万人圆梦”行动里的每一个心愿,都承载着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藏着宁波对新就业群体的深切关爱。
2
机制创新,让“心愿”与“爱心”精准相拥
为不辜负童真心愿、让爱心精准落地,宁波为“万人圆梦”行动搭建了全方位创新服务机制,以精细化流程、多元化参与、闭环化管理,实现“孩子想要的”与“社会能给的”高效对接,让心愿从“被听见”到“被实现”的每一步都充满温度。
在需求端,宁波以“精准捕捉”打破信息壁垒。各区(县、市)组建“寻梦小分队”,社区网格员走家串户,在与新就业群体子女的聊天中记下他们的心愿;同步挖掘孩子们对兴趣课程、研学体验的需求,勾勒出最真实的“心愿清单”,从源头避免“盲目送爱心”。
在供给端,宁波构建了阵容坚实的“爱心联盟”,两新党组织、党员志愿者、热心市民、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力量迅速响应,形成“机关党支部牵头认领、党建联建单位专项支持、爱心企业物资保障、公益团队全程跟进”的多元供给格局。
同时,借助“甬爱码”等数字化平台搭建“线上心愿对接通道”,让“心愿清单”实时公示、爱心力量即时“接单”。
从“心愿征集”摸排、“筛选匹配”对接,到“物资对接”筹备、“心愿兑现”落地,宁波构建起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微心愿”被精准匹配,高效认领:鄞州区404个“微心愿”在一个月内被全部认领兑换;宁海县243个“微心愿”一经发布即被“秒光”;高新区212个“微心愿”在短短两天里被一抢而空……
3
双向奔赴,凝聚城市发展的温暖合力
宁波“万人圆梦”行动,不止于个体心愿的兑现,更在于以“小心愿”为支点,撬动了城市层面的情感共鸣与行动合力,让关爱新就业群体成为社会共识,为城市发展注入温暖动能。
对新就业群体而言,孩子的心愿被重视、被兑现,不仅化解了他们因早出晚归,无法时刻满足孩子期待的愧疚,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他们的奔波被看见,他们的家庭被关怀,这份归属感让他们更愿意扎根宁波、服务宁波。
这份双向的温暖,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惠风社区,演绎成一场动人的“温暖之约”,让“微心愿”活动实现了价值升华:这边,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认领新就业群体子女的“微心愿”;那边,收获关爱的新就业群体,自发地将家中闲置的文具、书籍打包,委托社区寄往四川凉山的山区儿童手中。
今年以来,宁波的暖心举措持续升级,为新就业群体编织起更细密的关怀网络:“甬爱码”数字化平台整合导航服务、权益申请、问题爆料等功能,让服务“一码通达”;700多家“清凉驿站”遍布街头巷尾,成为夏日里纳凉休憩、补充能量的“温馨港湾”;鄞州区22条甬爱街区串联成温暖矩阵,从餐饮优惠到便民服务,全方位覆盖新就业群体的生活需求。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仅能让劳动者“安身”,更能让他们“安心”。而这,正是“万人圆梦”行动最珍贵的价值——在点亮新就业群体子女成长之路的同时,也让宁波这座“大爱之城”更加温暖、更具活力。
记者 马佳威 通讯员 冯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