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的甬城,从不缺少少年与书籍的故事。
截至8月20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的浙江省第六届“我是小小书香大使”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宁波地区海选,共收到逾600份来自全市中小学生的“阅读答卷”。
这些作品里,有音视频与平面设计的新鲜表达,有书本知识与家乡故事的巧妙融合,有才艺与阅读碰撞的别样风采……孩子们用天马行空的创意阅读经典,让千年文脉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更让甬城书香愈发醇厚。
● 形式新 让知识在创意转化中融会贯通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我是小小书香大使”创意作品征集活动新增音频和平面设计两大赛道,像打开两扇通往创意世界的大门,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据初步统计,本次活动征集到音频和平面设计作品250余件,占作品总数近一半,足见阅读形式的创新对孩子们的吸引力。
鄞州区首南第一小学一年级的王嘉乐同学在读完《垃圾分类小百科》后灵感迸发,拉着妈妈共同创作了广播剧《乐乐的垃圾桶》。短短两分钟的音频里,稚嫩的童声搭配生动的情境演绎,把原本枯燥的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得活灵活现,真正做到了“声声入耳”。
来自北仑区华山小学五年级的高敬欣同学,则生动讲述了自己用“悬浮屏”品读《诗经》的独特体验,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老吟唱,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晕染出别样的古典意境,呼应本次活动“智启经典,云阅千年”的主题。
当书本里的文字挣脱纸页的束缚,化作耳畔流转的声浪、眼前跃动的画面,阅读便不再是单向的文字接收,而是一场跨越媒介的沉浸式对话。这不仅是孩子们从“好读书”向“会读书”的关键一跃,更让知识在创意转化中完成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让经典在数智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 内容新 从书香里飘出家国情深
如果说形式的创新是打开经典的钥匙,那么内容的深耕就让阅读有了更厚重的底色。在这次征集到的视频创意作品中,不少孩子化身家乡人和家乡事的生动讲述者。
鄞州区东湖小学四年级的唐宇星向大家推荐的是宁波籍作家沈石溪的《海豚之歌》。在他栩栩如生的讲述中,半脸海豚、勇者海豚、演员海豚在观众眼前“跃出海面”,一同遨游文字构筑的海洋世界。
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四年级的王雨莀,则把家乡镇海“院士之乡”的美誉和在新材料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融入讲述中,语气中满是对家乡的骄傲,借助《国之脊梁》这本书,展现家乡的风采。
对他们来说,书本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千年文脉,一头系着家乡热土。
更令人动容的是,孩子们不满足于纸端的阅读,更主动走进现实探寻书中真意。
为了讲好《屠呦呦传》,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的费芯雨顶着烈日,跑到位于海曙区莲桥第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在青青蒿草旁,她对这位家乡名人的事迹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她说:“要在困境中坚守,不断探索,梦想终会照进现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像屠奶奶一样,勇敢面对困难,为理想拼搏!”还有什么比将书中的精神化作自己前行的指引,更能体现阅读的深意?
这种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让阅读不再局限于字里行间,更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你我的鲜活纽带,也让“云阅千年”的主题有了生动的诠释。
● 风采新 让才艺为书香添彩
在征集到的视频创意作品中,不少孩子不仅是书籍的推介者,更是多才多艺的“文化使者”,让阅读在与才艺的碰撞中绽放别样光彩。
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四年级的谢信晨,一亮嗓便是字正腔圆的京剧唱段,他还玩转视频号,分享京剧选段,用当下流行的科技手段让传统戏曲与经典文化突破圈层,被更多人看见。
镇海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周舟轻抚琵琶,指尖流淌的音符与《唐诗三百首》中古诗的韵脚巧妙交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千古意境变得可听可感,让文字长出旋律的翅膀。
宁波前湾慈吉外国语学校一年级的陈思诺,则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大家讲述《夏洛的网》,在近300件视频创意作品中独树一帜,为经典故事增添“国际范儿”。
才艺与阅读相遇,碰撞出最动人的书香风采。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精彩展示,更是“智启经典”的生动实践——用多元的艺术形式,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让千年文脉在歌声、乐声中流转不息,拥有更丰富的表达维度。
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言:“这次活动让孩子把对书的喜欢,变成了摸得着的快乐。看着孩子抱着书本琢磨录音、趴在桌上画绘本,就知道这股书香早已融进了他的生活里。”
在宁波这座书香之城,孩子们正用自己的方式,让阅读超越墨香纸韵,成为一场融合才艺、连接古今、包容万象的体验。记者 石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