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造”藏“大温暖”!

“善居微改造”回馈榜样力量

周盛仪与志愿者。

裘静之与志愿者。

赵大为(中)与上门进行微改造的志愿者。

“咔嗒——”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宁广社区,77岁的“雨伞爷爷”赵大为推开家门,门楣上的感应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线驱散了傍晚的昏沉。

这场名为“善居微改造”的贴心行动,正为这位热心老人的生活镀上暖意:卫生间里,折叠洗澡椅静静立在角落,金属扶手泛着柔和光泽,地面的防滑涂层像隐形铠甲,墙侧的紧急按钮则是无声的安全卫士,一套组合拳般的改造,把安心悄悄藏进了日常。

回应奉献,细微改造暖人心

这个夏天,像赵大为这样的“家有新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浙江好人”励秀丽、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徐德金等12位老人收获了这份特殊的礼遇。

此次入选的老人都是街坊邻里眼中奉献多年的“身边榜样”,他们的付出被社会铭记,如今也收获了专属关怀。

“浙江好人”励秀丽坚守社区便民服务点30年,经营着一家平价理发店,并为年老体弱的居民上门服务,对特别困难者免费理发还送土特产。此次改造为她加装了浴室扶手和厨房防滑垫,让她工作生活更方便。

“鄞州好人”裘静之长年照顾瘫痪的丈夫,时常带丈夫下楼锻炼;退休多年的王龙骧曾获评“鄞县优秀党员”“鄞县好人”等荣誉;热爱乡土文化的胡纪祥积极参与文化礼堂建设,曾获评“鄞州最佳史志人”……

鄞州“善居微改造”项目,用一把扶手的支撑、一盏感应灯的光亮、一块防滑垫的守护,为这些曾默默温暖街巷的奉献者,细细筑牢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安全线”。

迭代升级,三年深耕传递温情

今年是鄞州“善居”系列项目实施的第三年,该项目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2022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善”基金,全省首个专为先进典型改善居家环境的“善居改造家”项目应运而生,如一颗种子,带着对奉献者的敬意破土而出。

到了2024年,项目升级为“善居微改造”,将目光深情聚焦于65周岁以上的老年典型群体。当年,“善居”的温暖便已惠及不少榜样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中国好人徐兰芳、浙江好人胡春化等14名来自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队伍的成员,都收到了这份专属的贴心——量身定制的公益微改造,让他们的居家生活多了份舒适与安心。

近年来,关爱典型人物范围进一步扩大,改造细节持续优化,从最初的基础环境改善,到如今的智能坐便器、卫生间防滑涂层、床头紧急按钮等定制化设施,精准解决老人居家安全痛点,让这些曾默默奉献的老人晚年更安心舒心,也让“好人有好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坚守见初心,微光汇聚向善路

“善居微改造”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改善了老年典型的生活环境,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好人、学习好人、善待好人”的浓厚氛围。

“鄞州好人”裘静之看着改造完的卫生间开心地说道:“你看这智能马桶、扶手,还有墙上的电子报警器,连防滑鞋子都考虑到了。这些物件像贴心的小卫士,把安全和便捷缝进了日常起居,我和老伴住着心里踏实,日子过得越发舒坦。”

说到“善居微改造”,宁波教育关工之星、“鄞州好人”周盛仪同样为其点赞:“这次改造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到!卫生间里的防滑设施、扶手、拉绳报警器,样样都贴心,改造后卫生间也大变样了,洗澡、如厕都放得开了。”

鄞州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鄞州,这份实施三年的礼遇已化作文明微光,温暖了受助老人的心,更以实际行动证明“奉献不会被遗忘”,激励更多人加入向善向美的行列,让正能量在街巷间不断传递。

记者 马佳威 通讯员 施科宇 文/摄

2025-08-21 “善居微改造”回馈榜样力量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1597.html 1 3 “小改造”藏“大温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