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宁波叔侄冒死守护国宝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拓片

在中国青铜器界,有三件重器,号称“海内三宝”,分别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和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又有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

两个“三宝”里都有毛公鼎,足见它的价值之高。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在位期间(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0年)所铸,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岐山县。鼎高52.8厘米,重34.9公斤,鼎内铭文达499字,是商周两代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长、最有价值的一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这件稀世珍品,面世之时正逢乱世,经历颠沛流离,尤其在抗战时期遭到日本侵略者觊觎,险些落入敌寇之手。幸有祖籍宁波的著名收藏家叶恭绰及其侄子叶公超不计个人安危,冒死守护,才使国宝脱险,得以安全留在国内。

1

毛公鼎上499个金文

一字千金

汉字书体的发展序列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金文,也叫钟鼎文,即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在中国文字学、书法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金文是怎么样的?如果你留意过天一阁正门前,著名文献学家顾廷龙先生题写的一副楹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就会对它有直观的感受。这16个字,便是金文。

毛公鼎上的499个金文汉字,被考古学界认为“一字值千金”。

据中山大学教授孙稚雏介绍,毛公鼎铭文是其研究生导师、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释读的。容庚正是受叶恭绰委托,完成了对铭文的识别和注疏。孙稚雏还透露,当时叶恭绰给了容庚一笔大额的稿费,所以容庚没有发表自己的注疏,而是将版权交给了叶恭绰。

这铭文,原来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记述的是周宣王为中兴王室,册命重臣毛公,委以定国安邦及管理周天子家事的重任,同时对毛公予以告诫和勉励。毛公为感谢天子恩德,特铸鼎记事。

2

抗战期间,叔侄联合冒死护宝

1843年,毛公鼎出土后,立即被北京知名古董铺“永和斋”的老板苏兆年、苏亿年兄弟收购,他们也成为毛公鼎的第一任收藏者。

1852年,山东潍县籍金石学家陈介祺从苏亿年手中购得此鼎,深藏于密室。陈介祺病逝后,其后人于1902年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1911年端方在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时,被革命军所杀。

民国时期端方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1920年,有美国商人欲出5万美元向端家购买遭拒。但受到瞩目的毛公鼎此时已处于危险境地。爱国人士竭力呼吁保护国宝,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为避免毛公鼎流失,出资买下,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寓所里。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买的毛公鼎,日本人无法查知其下落。不料家中“内鬼”竟将此事泄露,这下日本人几次三番前来搜查。

得知情势危急,身在香港的叶恭绰给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的侄子叶公超发电报。叶公超赶回上海,将毛公鼎重新密藏后,正准备离开时,被日本宪兵抓捕,关入狱中达49天,严刑拷打,皮鞭、辣椒水、老虎凳轮番伺候。叶公超真是一条汉子,身受七次大刑,仍没有吐露一字。

心急如焚的叶恭绰此时想出一计,他联系可靠的亲友,由其养女叶崇范出面,仿造了一只足以乱真的假鼎,被日本宪兵得到。叶公超这才获释。很快,他将毛公鼎秘密带到香港。不料几个月后,日本人占领香港,叶恭绰在一位德国朋友的帮助下,又将鼎运回上海。其间,他多次拒绝日本人要他出任伪职的企图,甚至做好了以死明志的准备。

1941年,叶恭绰受生计所迫,将毛公鼎转让给了好友、上海实业家陈咏仁,并开出条件:待抗战胜利后,须将鼎捐献给政府。1946年,陈咏仁履约捐出宝鼎。1947年毛公鼎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1948年,被运到台湾。

3

叶恭绰,曾募修宁波天童寺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玉甫、玉虎、誉虎,号遐庵。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

他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铁道部部长,早年力主交通救国。他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与朱启钤组建中国营造学社,曾倡建上海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代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叶恭绰先生在书画、诗文的创作和收藏上成就卓著。天一阁洪可尧先生主编的《四明书画家传》记载,叶恭绰工正、行、草书,尤长于榜书,由颜真卿、赵孟頫入手而取百家之长,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结构气势卓荦不群;善画竹石,以宋元明诸大家为法,清逸俊雅。石人和先生主编的《宁波历代书画集》,收录了他的画作《观画图轴》和书法《行书六桐叶公墓志》。

叶恭绰喜好收藏历代书画和古籍。除了毛公鼎,他还曾收藏晋王羲之《曹娥碑》、王献之《鸭头丸帖》,唐高闲《半卷千文》,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梁楷《布袋和尚》、文彦博《三札卷》、黄庭坚《伏波神祠诗》,元代赵孟頫《胆巴碑》、鲜于枢《手写老子》,清初张纯修《楝亭夜话图》等名迹。

在位期间,叶恭绰还保护和修复了许多古迹,如保护北京袁崇焕墓,募修宁波天童寺、青岛湛山寺等。

4

叶公超,才华横溢一生不凡

另一位冒死守护毛公鼎的叶公超,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文学家。不久前去世的学者傅国涌,写过一本《叶公超传》,记录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叶公超(1904-1981),祖籍余姚,出生于九江。自幼丧父,由叔叔叶公恭抚养长大。从剑桥大学硕士毕业后,叶公超于1926年回国从教。15年的教书生涯不算他的“主业”,但足够辉煌。他当过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废名、梁遇春、钱钟书、卞之琳、杨联陞、季羡林、辛笛、赵萝蕤、杨振宁、穆旦、许渊冲……都是他的学生。

才华横溢的叶公超,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月派”诗人,《新月》杂志最初的创办人之一。他的爱情也充满浪漫色彩。1931年,他与燕京大学校花、物理系毕业的袁永熹结婚。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两人性格不合,龃龉不断。1937年袁永熹携一双儿女赴美后,夫妻关系便名存实亡。

1941年开始,叶公超走上从政之路,担任过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兼欧洲司司长、外交部政务次长、外交部部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管委会常委等职。1981年11月病逝。

叶恭绰和叶公超,这对在抗战岁月为守护国宝付出过巨大心血的宁波叔侄,值得后人尊敬。记者 楼世宇

2025-08-19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1289.html 1 3 这对宁波叔侄冒死守护国宝毛公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