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中心血站采血室里,吴波明挽起袖子坐在采血椅上,工作人员为他消毒、采血,血液顺着管路缓缓流入血袋——这是他的第72次献血。作为宁波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的一名医生,这个医师节前夕,他用最熟悉的方式,为生命献礼。
2000年的秋天,还是大三学生的吴波明第一次踏上了设在学校里的献血车。“当时手心都有点冒汗,看着针头心里直打鼓。”他笑着回忆,献完觉得自己像个“病人”,特意在床上躺了一下午,现在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那次学校组织的献血活动像一颗种子,让他从此与献血结了缘。从医20多年,吴波明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肝病医生成长为医院肝病中心三病区副主任,与无数患者并肩作战,他对血液有了更深的认知。
“我们科是用血大户,经常会遇到血小板低的肝硬化病人,随时可能出血。有时候也遇到过需要血浆置换的重症患者,一次就要用2000毫升的血浆。”吴波明说,血库紧张的情况有时候会发生,但病床上的患者实在等不得。
2020年,吴波明认识了医院里的一位医务工作者陈师傅。陈师傅是一名献血达人,总献血次数超过300次。在陈师傅的建议下,吴波明开始了成分血的捐献。
第一次献血小板时,吴波明印象特别深:“旁边比我晚来的人都结束了,我还躺着呢!因为我血小板量不算高,每次都要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但几次下来,他彻底放了心,“整个过程很安全,献完也没什么不适。”
从2000年第一次献全血,到如今定期捐献成分血,25年里,吴波明的献血记录已经累积到了72次,总献血量达18600毫升,获得过“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并申报了“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献的次数多了,越来越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就是顺手能做的事。”吴波明说。
这种“顺手”,在紧急时刻格外有力量。2024年7月的一天,吴波明的手机“叮咚”一声,“宁波市O型血应急群”里弹出消息:鄞州人民医院有位大出血患者,急需O型血小板。他立刻回复,“我有空可以献”,随即就来到市中心血站采血室。那天,他献了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虽然我血小板不算高,但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能多一点是一点。”吴波明说。
在肝病科待久了,吴波明太清楚血液对患者的意义。因此,只要有需求,他总尽量配合。平时工作忙,他就把献血安排在午休时间。“中午有两小时休息,献完刚好回去上班,一点不耽误。”吴波明说。
但吴波明同时提醒大家:“我是习惯了,大家献完血,还是要注意休息。”
每年寒假临近春节,都是用血最紧张的时候,宁波市第二医院会组织医务人员捐献全血,吴波明几乎次次不落。
25年的坚持,也悄悄影响着身边人。去年,吴波明对读大四的侄子说:“献血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你要不要试试?”侄子一口答应了,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次献血。
“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献下去。毕竟,这袋血很有可能就是别人的希望。”吴波明说。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