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6岁歌手孙楠暴瘦到认不出”登上热搜,中老年人体重管理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中老年人需要减肥吗?或者说,什么样的中老年人需要减肥?我们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1
中老年人如果减肥不当
引起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几天前,有网友晒出与孙楠的合影引发热议。孙楠在综艺中透露,自己并非刻意减肥,而是通过“健康饮食+良好作息+适度运动”的自然方式,不知不觉减重20多斤。评论区不少网友感叹“完全认不出”,称其“比之前瘦了太多”“和记忆中的孙楠判若两人”。也有网友想知道他到底有什么秘诀,毕竟上了年纪体重更难减。
带着网友的问题,记者找到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宁波市肥胖俱乐部负责人励丽。她表示,国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后,肥胖俱乐部接待的减肥群体明显增加,其中也包括中老年人。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减重人士来说,标准略有区别。
BMI值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标,在我国指南中,成人BMI的判定标准为18.5≤BMI<24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老年人的标准稍有差异,BMI介于23至25之间的,都属于正常范围内。
对于网友提到的中老年人比年轻人瘦得慢,励丽解释是自然现象。人体在20岁后,其基础代谢率每10年下降2%-3%;到了50岁后,其肌肉量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也引发脂肪重新分布。
中老年人不仅体重减轻的效果有限,更可能因不当减重,减去肌肉中的蛋白质,造成肌肉组织流失、大腿肌肉支撑的力量变小,导致肌少症以及骨质疏松等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的下降等原因,跌倒的风险提高,再加上减肥导致肌肉减少,跌倒后更容易引发骨折以及其他并发症。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体重管理比减肥更重要。
2
“健康饮食+良好作息+适度运动”
是所有年龄层人士减肥的王道
“不管哪个年龄段,减肥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要先检查身体代谢情况,中老年人多伴有慢性疾病。如果有,那么在减重过程中同时需要治疗慢性疾病。”励丽说,体重指数(BMI)接近肥胖临界值的中老年人,更应该侧重于将身体一些异常指标管理好,以远期活得更健康为目标。
51岁的徐先生这几年来偶尔出现过几次心绞痛,几个月前一次在飞行途中再次突发不适,落地后他直奔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左前降支血管75%狭窄,如果任其发展,血管堵塞情况会日益加重,甚至引发心脏骤停。于是,他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血流恢复畅通。
医生告诉他,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发生,就要把体重管理提上日程。为此,徐先生来到励丽门诊寻求帮助,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把风险“管理”起来。徐先生身高1.7米,体重达到80公斤,血脂比较高,平时又不爱喝水,血液黏稠。
“就像孙楠提到的,‘健康饮食+良好作息+适度运动’这个组合是体重管理永恒的王道。”励丽告诉徐先生,要将饮食习惯的调整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首先坚决摒弃泡饭、年糕、大饼油条这类传统早饭,照着营养食谱吃,每一餐都要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蔬菜,建议优先摄入蛋白质。
“肌肉含量比较少,日常可以进行一些抗阻训练,来增加四肢和核心的肌肉量。”励丽表示,多学科团队根据徐先生的生活习惯,给出个性化干预建议,通过运动不仅提高肌肉含量,也能达到提升心肺功能的目的。
针对中老年人群多病共存的特征,励丽团队在体重管理上发挥综合性医院的优势,联合相关治疗团队一起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体重偏大,代谢障碍、三高人群,除了药物治疗,通过科学的体重管理,可以达到较好的健康预期。对于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甲减的患者,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由营养师、内分泌科医生、运动师、健康管理师“四师共管”组建的管理团队对于患者的代谢异常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个性化饮食指导意见,后期一对一进行跟踪随访,结合患者的体能情况制定安全的“运动处方”。
3
体重轻未必代表健康
隐藏的脂肪很危险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师刘佳宁提醒,肥胖的中老年人减肥不可追求速度。“中老年女性一个月正常的减肥速度为2.5公斤-3公斤,男性在3公斤-3.5公斤左右最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当然,中老年人减肥不是将体重减得越低越好,体重数字小未必代表健康,隐藏的脂肪很危险。刘佳宁指出,老年人要多关注内脏脂肪含量以及体检的一些主要指标。在门诊中,她遇到一些中老年人看起来身板瘦小,但测出来的体脂率并不低,尤其是内脏脂肪这一块,也就是腹型肥胖,通过人体成分分析可以准确判断。
60岁的林阿姨看起来体型匀称,BMI在正常范围,但查出来有脂肪肝。一问生活习惯平时肉吃得不多,爱吃大米饭和甜食,有空就去游泳。刘佳宁分析,严格控制脂肪摄入,会引起饱腹感降低,更易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即糖分)。如果平时的运动量不足,不能被及时消耗掉的碳水会转成脂肪被储存,从而引起脂代谢负担。
因此,要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选择纯瘦肉,如去皮的鸡胸、里脊肉、深海鱼类、虾类等,这些食物脂肪含量低,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既能提供蛋白质,又不会摄入过多脂肪。在食用油的选择上改为橄榄油、山茶油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是“好脂肪”。
另一方面要增加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采用“抗阻+有氧+平衡”组合模式。每周3次阻抗训练(如弹力带练习、靠墙深蹲),配合每天6000步中等强度行走,太极拳等柔韧训练可有效改善体质。有研究表明,持续6周抗阻训练能显著增加肌肉量和改善肌肉功能,改善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身体成分,提升静息代谢率。林阿姨针对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成功减脂增肌,内脏脂肪减少,做到了脂肪肝逆转。
“有些人每天练1小时太极拳,但心率没有达到120次/分钟,就达不到燃脂效果。”刘佳宁提醒,运动也不能“挑食”,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必须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健康状况,谨慎选择运动项目和决定运动时间,建议由专业人士推荐。
记者 陆麒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