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的北仑,小区里能经常见到有居民牵着爱犬在绿地旁遛弯,还时不时传来孩子们与宠物嬉戏的笑声。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曾因流浪犬问题困扰居民:它们翻找垃圾桶、追逐路人、随意排便,甚至引发多起邻里纠纷,小区居民多有怨言。
《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北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养犬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在违规养犬行为查处、流浪犬只捕捉、收容及领养方面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群众文明养犬意识逐年提升。一手抓市容秩序提升,一手促文明理念积淀,城市的文明度与市民的幸福感有了更好的现实体验。
从“治理难题”到“温情闭环”
流浪犬管理,一头连着市容秩序的“面子”,一头系着生命关怀的“里子”。北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构建“捕捉—收容—领养—回访”闭环管理体系,以“领养代替购买,爱心终止流浪”为核心理念,联合文明办、公安、农业农村、属地街道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参与流浪犬闭环管理工作,确保流浪犬“既捕得进,亦领得出”,将“严管”与“厚爱”贯穿全流程。
在犬类留检所配备专业饲养员、兽医,设置犬舍、活动区、诊疗室等功能区,600余只流浪犬受到精细照顾;在“领养”环节,创新“家访核查—试养评估—定期回访”三道审核关,确保流浪犬找到负责任的新主人;在“回访”环节,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实时跟踪领养状态,督促领养人规范养犬行为,让文明养犬理念落地生根。
从“收容所”到“幸福家”
“毛毛现在可乖了!”指着趴在脚边打盹的金毛犬,家住北仑新碶街道的陈女士难掩笑意。去年11月,陈女士一家通过“北仑领养日”活动,领养了在留检所生活了8个月的毛毛——这只因原主人搬家被遗弃的狗狗,曾因长期圈养有些胆小。
“领养当天,工作人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留检所,介绍了毛毛的健康状况和性格特点。”陈女士回忆,领养后,留检所定期线上指导喂养、工作人员每月上门回访,“现在毛毛不仅学会了基本指令,还成了小区里的‘社交明星’。”
毛毛的故事并非个例。自2021年首届“北仑领养日”举办以来,已累计举办13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成功为380余只流浪犬找到新家。这些曾经无家可归的“毛孩子”,有的成为独居老人的“陪伴天使”,有的变身孩子的“成长伙伴”,在爱与责任中完成了从“流浪”到“归家”的蜕变。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
在北仑,文明养犬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北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众心流浪犬救助协会等公益组织,组建了百余人的“文明养犬志愿者队”,在社区开展“遛狗牵绳”“及时清理粪便”宣传;通过“执法+普法”模式,2025年以来,查处不文明养犬案件480余起,同步发放《文明养犬手册》1.2万份;利用“仑小城”普法平台推出“养犬小课堂”,用动画解读《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让法规从“纸上”走到“心上”。
“以前总觉得养犬是私事,现在才明白,文明养犬关乎每个人的幸福感。”参与过3次领养活动的志愿者李女士说。如今,北仑的街头,“牵好绳、清犬便”成了市民的自觉;“领养日”活动成了社区最受欢迎的活动品牌;曾经困扰居民的流浪犬问题,正随着“爱心领养—文明养犬—社会共治”的良性循环,逐步转化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
从“治理难题”到“温情闭环”,从“收容所”到“幸福家”,北仑区用“绣花功夫”破解流浪犬管理难题。正如一位领养者在留言本上写的:“每一只被爱着的狗狗,都是城市文明的‘流动名片’。”在这里,市容秩序的整洁与生命关怀的温暖,正共同绘就一幅和谐共生画卷。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顾焯惟 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