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300多岁的白云庄

朱思盼 供图

三百多年的光阴,足够让一条河在岁月里改道,也足够让一座城在时光中更迭。而西塘河畔的白云庄,却在悠悠岁月里愈发沉淀出古朴的厚重感——它静默伫立着,任青砖黛瓦被日光晒出细密的裂纹,被雨水浸出斑驳的苔痕……

三百多年的春秋冬夏都藏进了梁柱的纹理里。那些木纹里流淌的,不只是文保古宅的印记,更是浙东学术不灭的精神图腾!

我缓缓推开那扇雕花木门,只见青苔爬满石阶,风穿过回廊,卷起几片泛黄的落叶。恍惚间,时光在这里折叠,我仿佛看见三百多年前的烛火,正从某扇窗棂里透出来……

1

隔墙听得春秋声

白云庄内,八仙桌旁烛火摇曳,万泰、黄宗羲等浙东文人围坐论学。激烈的争辩声与清脆的茶盏相碰之声,透过雕花窗飘进隔壁书斋。

年幼的万斯同光着脚丫,蹑手蹑脚地趴在窗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张望着那个屋内。摇曳的烛火将大人们的身影投射在墙上,影子也带着一种精神气质。

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薄雾,西塘河热闹起来。卖花船缓缓划过,船娘婉转的《采莲调》随风飘进窗棂:“三月鲥鱼肥似雪……”这悠扬的歌声,总能让万斯同想起父亲“读史如尝河鲜,需辨真味”的教诲。他伸手翻开案头的史书,在泛黄的纸页间,探寻历史的真谛。

2

揣着笔记拜名师

十五岁那年夏夜,万斯同蜷坐在梨木书案前,小心地翻开父亲校订过的《汉书·地理志》,在“秦不立尺土之封”旁认真批注:“商鞅变法强于战时,却难容于太平。”忽闻履声渐近,他慌忙躲在屏风后,屏息凝神。

父亲携宾朋数人走进书房,为首的老者一袭青衫,气宇轩昂,目光如炬——正是大名鼎鼎的黄宗羲。众人围坐畅谈,黄宗羲抚着胡须,剖析《明夷待访录》中“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断:“治学当鉴古照今,空谈性命之学,不过腐儒耳!”先生的话,如同一束光,穿透万斯同认知的迷雾。

万斯同换上青布长衫,捧着读史札记,忐忑地来到黄宗羲的房间。黄宗羲翻开札记,目光久久未离:“秦亡非独暴政,实亡于制度未变。”“靖康之耻非独徽钦之昏,实因崇文抑武积弊百年。”先生抚须微笑,眼中满是赞赏:此子若悉心培养,他日必成史学巨擘!

3

石案论道千秋远

此后的白云庄,成了思想碰撞的热土。万斯同与同窗好友常常围坐在天井石案旁。石案上铺满舆图、账本和典籍,连风掠过都带着墨香。董道权将算盘拨得啪啪直响,用算盘珠模拟河道走势。算到关键处,他兴奋地把算盘一推,对众人说:“你们看,这算盘珠的起落,就好比治水时的水流疏导,一步错,满盘皆输!”陈锡嘏总爱用余姚洪灾、萧山溃堤的真实事例反驳古法之谬误,说到激动处,袖口扫落了砚台,墨汁在舆图上晕染成河。郑梁则蹲在地上,用木炭在青砖上勾勒水利图景,线条蜿蜒,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运河如何滋养江南。

那日午后,万斯同翻阅《宋史》,发现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褒贬不一,却未深入探讨其对民生的长远影响。他向黄宗羲请教:“先生,史书只是堆砌史实,如何能真正经世呢?”黄宗羲并未直接作答,而是轻轻摩挲着书架上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耗尽毕生心血编纂此书,为何不叫《历代史记》,而要取名‘资治’?”

夜幕降临,万斯同独坐书房,就着摇曳的烛光,盯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的记载。恍惚间,他又听见西塘河畔百姓的叹息,想起随先生考察水利时,老妇人布满裂口的手捧着浑浊的河水……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史书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滚烫的人间烟火。

4

暴雨里的生死救援

康熙初年,一连七日暴雨倾盆,西塘河变成一条翻腾咆哮的黄龙。枯枝败叶裹挟着泥浆,冲垮堤岸,淹没稻田,茅屋倾塌。面对惨状,万斯同与同窗们心急如焚,抓起蓑衣便冲进积水之中。“先转移老弱!”万斯同的喊声被狂风撕碎,腰间的麻绳浸满泥水,牵着七八位老弱妇孺在及膝深的积水中艰难前行。

为筹措资金,修筑堤坝,万斯同果断拿出白云庄珍藏,陈锡嘏奔走游说乡绅,董道权守着账本在油灯下反复核算开支,郑梁则拿着速写本记录各处灾情。施工期间,他们日夜坚守一线:万斯同的长衫从未干过,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泥水;董道权跪在地上,用罗盘校准河道走向;陈锡嘏嗓子喊得嘶哑,仍在指挥劳力搬运石料;郑梁踩着泥泞,速写本上画满抢险场景。

开闸那日,薄雾未散,西塘河畔挤满百姓。万斯同布满血泡的手抚过石闸,深吸一口气:“开——闸!”闸门缓缓升起,积蓄的河水轰然奔涌,冲破淤塞,重现清流。岸边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5

背井离乡修史书

康熙十八年深秋,西风掠过西塘河,梧桐叶纷纷卷落。黄宗羲握着万斯同的手,白发在风中凌乱:“清廷修《明史》,此乃千秋大业。非为清廷歌功颂德,只为明朝三百年历史真相永存!”万斯同重重地点头,目光坚定而执着。

临行前的清晨,晨雾未散,西塘河泛着淡淡的青光,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同窗好友聚集在河边为万斯同送行。他望着河水倒映的白云庄,眼眶发热,强忍着泪水:“吾以故国遗民之身,胸怀撰述之志,愿穷日夜之力修撰明史。今得载笔之权,定不负平生所学,不负先生所望。”

6

北京冬夜想母亲

京城的冬夜格外漫长。万斯同裹着褪色的棉袍,在油灯下修改《明史》稿,砚台里的墨汁结了薄冰。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他想起白云庄的冬夜——母亲蹲在灶膛前,把红薯轻轻埋进通红的炭火里,不一会儿烤红薯的焦香味就飘出来,整个屋子都被香气填满。那是他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味道。而此刻,唯有案头的孤灯相伴。

7

时光深处的回响

晨光漫过雕花窗棂,为展厅里的文物镀上一层金边。泛黄的手稿静静躺在玻璃柜中,蝇头小楷工整漂亮。游客们驻足凝视:白发老者掏出放大镜仔细辨认字句;扎羊角辫的女孩不断调整手机角度,定格每一个细节;留言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诉说着后人的敬仰之情,其中一行稚嫩的铅笔字格外醒目:“长大后我也要像万先生一样!”

庭院深处,几位学者围坐在圆桌旁,探讨浙东学派的“义利观”在当代商业伦理中的应用。茶杯中升腾的热气,与他们眼中迸发的思想火花交织在一起。

不远处的石案旁,研学活动仍在继续。老师转动着治水的模型,详细地介绍堤坝的构造。孩子们伸长脖子,凑近模型观察河道的走向。有个小男孩兴奋地喊道:“原来古人这么聪明!”孩子们的脸上满是自豪。

背景资料

白云庄始建于明末清初,原是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后成为大思想家黄宗羲讲学之地、甬上证人书院的诞生之所。因万泰之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故得名白云庄。宁波流传一句老话:“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足见白云庄在宁波文化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白云庄连同黄宗羲墓、万斯同墓、全祖望墓等“浙东学派史迹”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5-08-14 □李亚儿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0576.html 1 3 300多岁的白云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