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们,我早就不在了!”

甬城夏日有温情,7月盛威·甬上爱心奖揭晓

杨阿玲(持牌者)。资料图片

救援昏迷老人现场。资料图片

急救球友现场。资料图片

“红蚂蚁”志愿服务队慰问老人。资料图片

陈祥坤在社区“一米集市”。资料图片

在城市的肌理深处,总有微光汇聚成暖流。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危难时刻的本能闪光。这些源自平凡个体的善举,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心跳。昨天,7月盛威·甬上爱心奖揭晓,让我们重温这些温暖甬城的“微光”时刻。

杨阿玲

四十年如一日服务邻里

今年已经90岁的退休教师杨阿玲,曾经是海曙区鼓楼街道秀水社区永丰巷4号的墙门小组长。从1984到2023年,她四十年如一日服务邻里,成立了海曙区首个墙门自管小组,用小黑板维护楼道的秩序,成立“墙门基金”维修公共区域。永丰巷4号墙门曾获评“宁波市文明楼”“学习型墙门”“最美立体窗”“最美楼道”等。

此外,杨阿玲还主动了解墙门里的租户,帮他们把孩子接来宁波上学、帮助办理暂住证、改善生活等,深受邻里夸赞。

王崇峰、韩凯峰

携手施救路边昏迷老人

7月6日凌晨5时许,退役军人王崇峰和韩凯峰在晨跑至慈溪市观海卫镇双湖村瓦窑头路段时,发现一名老人倒在路边,已完全失去意识。曾在部队接受过系统急救训练的王崇峰立刻上前为老人实施规范的心肺复苏,韩凯峰则协助联系120和老人家属。整整六分钟的急救后,老人恢复自主呼吸,送医后脱离危险。

王崇峰与韩凯峰是观海卫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常年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他们带着在部队锤炼的过硬本领与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应急处突、文明创建等岗位上续写忠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

蒋宇岐、桑康健、李玉红

10分钟救回心脏骤停球友

6月21日晚,杨迪科在慈溪市长河镇垫桥村文化礼堂旁的篮球场打球时,突然栽倒在地。最先发现异常的退役军人李玉红立刻上前,判断他很可能是心脏骤停,必须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他一边呼喊旁边的球友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进行急救。

同在球场打球的桑康健和蒋宇岐也过来轮流为杨迪科实施不间断的心肺复苏,直至十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

“要不是你们,我早就不在了!”7月7日,恢复后的杨迪科当面致谢。蒋宇岐、桑康健、李玉红说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事。

“红蚂蚁”志愿服务队

用爱守护银发岁月

2006年,朱金元、金杏珠夫妇创立了“老年互访团”,2008年正式注册为“红蚂蚁”助老志愿队,主要服务大病、独居、有困难的老人。之后,“红蚂蚁”艺术团、“红蚂蚁”上村分队、“红蚂蚁”杭州大运河京剧社分队等陆续成立,团队从当初只有16人壮大到目前拥有45个分支、3885人。

自2017年起,“红蚂蚁”就与多家养老院结对,每逢传统佳节,都会送去慰问和文艺演出,并多方面传递温暖,用爱守护银发岁月。

陈祥坤

爱心缝补温暖邻里

2024年,在海曙区段塘街道丽园社区的帮扶下,陈祥坤的“针馨工作室”正式成立。每月便民服务活动,陈祥坤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一米集市”。短短一年间,他缝补衣服超1000件。这个最初作为社区困难群体就业支持项目的小小缝纫摊,如今已成为社区的温馨地标。

在陈祥坤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丽园“青年助残小队”等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一米集市”应运而生。“一米集市”也从单一服务平台,升级为集技能交换、旧物改造、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平台,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记者 陶倪 实习生 吴嘉宁

●新闻多一点

自2022年6月起,宁波晚报联合盛威国际控股(中国)有限公司成立“盛威·甬上爱心公益基金”,打造盛威·甬上爱心奖。获奖的正能量事件和人物,均是宁波晚报记者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在街头巷尾发掘而来。奖项每月评选一次,由宁波晚报、爱心企业、社会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团,对每月报道的爱心事件、人物进行评选。对获奖的团体、人物,给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奖金。今年预计发放奖金20万元。

2025-08-14 甬城夏日有温情,7月盛威·甬上爱心奖揭晓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0556.html 1 3 “要不是你们,我早就不在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