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子陵像

任颐 《严子陵五月披裘图》

一晃,东汉建立距今已整整2000年。

公元25年,昆阳之战硝烟散尽,河北义军纳降归顺,天下大势初定,刘秀称帝,汉室复兴。

刘秀一鼓作气,将更始政权和地方豪强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后,开始论功行赏。

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同学、余姚人严子陵,希望这位高士能帮助他治理国家。贵为汉光武帝的刘秀,虽然费尽心思找到了严子陵,还和老同学有过抵足而眠的一夜,但仍没能留住对方。

为避免皇帝再次找到自己,严子陵索性连家也不回,直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桐庐,隐居于富春江畔。

他视富贵如浮云的品格,令后人高山仰止,经历代文人和画家争相“安利”,从此名扬四海,也成为“余姚四贤”中的第一位。

一个总在躲,一个总在找

严子陵和刘秀,就像“躲猫猫”游戏中的两个孩子,一个总在躲,一个总在找。

严子陵(公元前37年-公元43年)名光,字子陵,出生于会稽郡余姚县下河严家村(今宁波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本姓庄,为汉武帝时名臣庄助后裔。后人为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其姓为严。

因为父亲严士恂担任南阳郡新野县令,少年子陵跟着来到新野。在那里,他与南阳郡蔡阳县人刘秀在同一学馆读书。虽然子陵比刘秀大了32岁,但两位同窗一见如故。后来,又同往汝南,拜郑敬为师,学习《尚书》。志趣相投的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严士恂任满后,子陵随父亲回到余姚。其间与著名道学家梅福之女成婚。

不久,子陵赴长安的太学游学,在那里再次遇到刘秀。此时,他们既谈学问,也论时局。子陵对天下大势的见解,常令刘秀折服。不过,子陵更多接受的是道家出世、无为的思想。

公元22年,刘秀起兵,加入了对抗王莽政权的绿林军。其间,刘秀曾五次邀请严子陵,襄助自己。子陵在为老同学出了很多良策,并举荐了邓禹、马援两员大将后,离开刘秀军营,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日子。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他仍放不下对子陵的执念,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他命画工按自己口述绘成子陵肖像,在各地张贴寻人启事。

公元29年,有人在山东一带发现一个反穿羊皮袄的老者正在湖畔钓鱼。《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载:“帝疑其光(子陵名),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刘秀好不容易找到子陵,“论道故旧,相对累日”。两人同寝,子陵的脚搁在了刘秀肚子上,次日一早,太史急奏“有客星犯御坐,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刘秀想封子陵为谏议大夫,子陵不从,“乃耕于富春山”。

公元41年,刘秀再次征召严子陵,仍不就。两年后,严子陵在余姚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刘秀倍感哀伤,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于客星山(别名陈山,今属慈溪)。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士是非常耀眼的一个群体,许多正史专门为之开辟“列传”。

而古人对于隐士,也是充满了迷之崇拜,认为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功。比如西周姜子牙,战国鬼谷子,汉初商山四皓,汉末司马徽、庞德公、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人,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汉高祖刘邦暮年,欲立继承人。在诸子中,嫡子刘盈原本处于劣势,其母吕雉请出商山四皓为其站台,才使刘邦下定决心立刘盈为太子。

汉末司马徽向求贤若渴的刘备举荐谋士时,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这才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出隆中,刘备也在“浪花淘尽英雄”后三分天下有其一。

人才自古就是稀缺资源,志存高远的刘秀,又怎肯轻易放过严子陵这样的“大隐”呢?

当然,后世对他们的夸大甚至神化,也是少不了的。像严子陵,几乎所有记载中,都没提及他到底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不妨碍后人对他“不明觉厉”的顶礼膜拜。

一千年后,范仲淹贬居睦州。这位北宋名臣站在经他重修的严子陵祠堂前,面对富春江水,写下《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发自肺腑的呼唤,令人动容。

此后,陆游在《题莹师钓台图》上留诗:“羊裘老子钓鱼处,开卷令人双眼明。未可忽忽便持去,夜窗吾欲听滩声。”让人感受到展卷后扑面而来的画境。元代郑玉有《子陵不屈光武论》、清代严昭有《子陵论》……人们总愿意把鲜花和掌声送给这位高士。

戏剧界也不甘寂寞,元杂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云台门聚二十八将》《汉铫期大战邳彤》《寇子翼定时捉将》,明代的《严光智取昆阳城》等,都在讲述着他的传奇。

天人合一的完美诠释

这样的题材,历代画家又怎会绕开?

“诗画本一律”。唐代诗人徐凝的《题钓台画图》诗,南宋郑思肖的《严子陵垂钓图》诗,虽然画已不存,但从诗中,仍能感受到画家笔下超脱尘世的隐者形象。

白描圣手李公麟画过一幅《严子陵钓滩》,黄庭坚在画上题诗,“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

目前存世最早的此类画迹,当属元朝萨都剌的《严子陵钓台图》,纸本水墨,创作于1339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元画全集》。该画主体画的是钓台,林木古朴,冈峦耸立,一叶小舟正缓缓驶来,全图用笔简逸,既展现山林润泽之气,又暗含文人隐逸理想。

清初翁嵩年有《钓台图》,眺富春旧迹,发怀古之情。

晚清海派名家任颐(1840-1895,字伯年)画过多幅反映严子陵的作品。其中一件《严子陵五月披裘图》,立轴,设色纸本,作于光绪辛巳年(1881)。他把严子陵披羊裘垂钓的故事“嫁接”到了富春江畔。画中主人公身着裘衣,头顶竹笠,手持渔竿,足蹬木屐,仰首抬颏,低眉垂目,胡须上扬,神情超脱,一个摒弃浮华、傲视王侯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旁的童子则天真烂漫,憨态可掬。画家对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达到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效果。任颐另有一件《子陵钓隐图》,纸本设色,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清画全集》。

当代画家余任天1960年创作完成《富春江严陵濑钓台》,以其雄健的笔墨和恢宏的气势,被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达三十多年,直至1994年重新装修时才换下,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还有一位从桐庐走出的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浅予(1907-1995)先生,更是对家乡的历史人文和山水自然寄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位人物画大家、白描高手,创作了一个系列的《富春人物画谱》连载,严子陵自然成为他重点描绘的主题。他的《钓台严子陵祠》,以祠写人,画面中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的塑像,就是严子陵。围绕着塑像,叶浅予还画了钓台的东台、西台及双清亭、严子陵钓台牌坊、严先生祠堂、客星亭及一叶扁舟。可以说,严子陵钓台的主要元素,都集中在了这幅小小的画面之中。

画家采用简笔速写的形式,线条老辣,笔势刚劲洒脱,简练的笔墨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整体画面简括又富有情趣。画上还题诗一首:“汉时明月迎客星,笠翁扁舟钓游鳞。高风亮节照今古,水光山色怡我情。”充分表达了一个桐庐人对一个“新桐庐人”的礼赞。

严子陵之于桐庐富春江,犹如林和靖之于西湖孤山,是对天人合一的完美诠释,他们令江湖增色,令山川滋润。

记者 楼世宇

2025-08-13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0418.html 1 3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