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学师生第十年“重走内迁路”

“让过去的勇气变成现在的力量”

宁波中学师生第十年“重走内迁路”。

为百岁校友郑剑玮过生日。

“泥土太少种不起参天柳,基础太松造不起摩天楼;没有结结实实的身体来担负,学问、聪明、道德、技能,都只是没根的萍草,在水面上浮……”

8月5日,金华磐安榉溪村书院门口,97岁的孔金良精神矍铄,唱起80年前的宁波中学《早操歌》。他对面,宁波中学的师生们,仿佛穿越历史,看到了战火中避难到乡村的学子,一边唱歌一边早操的场景。

这是宁波中学师生代表第十年“重走内迁路”——今年8月2日到6日,他们沿着抗战时期宁波中学的迁校路线,从宁波来到绍兴、金华,实地走访当年内迁办学征途中的嵊州太平村、嵊州玠溪村、磐安大皿村等地,与老校友们交流,为百岁校友过生日。

活动发起人、宁波中学团委书记邹晔,全程参与了每一年的活动。“十年步履,丈量的不仅是山河的距离,更是精神的厚度。每一次触摸旧址的砖瓦,每一次聆听耄耋老者的讲述,都在告诉我们:那条在烽火中踏出的‘活路’,早已成为宁中人灵魂深处不灭的灯塔。”邹晔说。

十年翻山越岭,“走读”那段历史

“‘重走内迁路’走过的不只是路,更是连接古今乃至通向未来的桥梁。翻越树木丛生的虎爪岭,我们才能读懂百年前硝烟中宁中学子‘存死的心,走活的路’的含义。拜访了几位近百岁的老校友,当他们精神矍铄地唱出宁中的早操歌时,百年间先辈书写的不朽历史也似在心头流淌。这是一段需要用双脚丈量的历史,有着屏幕里感悟不了的震撼。”这是学生冯楠馨回来后写下的感悟。

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回来后都会按要求写下一段活动感悟,长短不一,短的一两百字,长的三五百字,但大家都写出了真情实感。读着这些文字,邹晔仿佛看到了2009年刚参加工作的自己。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的‘党日活动’,当时的校长李永培,带我们重走了抗战时宁中内迁办学之路。在磐安大皿村,有位老先生为我们讲述当年宁中在当地的办学情况,那一刻,我感受到身为宁中教师,‘责任’二字不是口号,是一股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能量。”邹晔说。

那是邹晔第一次“重走内迁路”。回来以后,那股能量成了日复一日工作中的一抹底色,没有特别彰显,但静静流淌。2016年,她开始做学校团委工作,策划社会实践活动时,那根弦被触发,于是有了第一年带领学生“重走内迁路”这个活动。

“第一年情况不熟悉,我就按照学校内迁时的几个地点,一个一个查了114,再打电话过去,第一年联系的都是当地的乡镇干部,他们都很热心。在走访的过程中,老校友一个个增多,我们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邹晔说。

邹晔介绍,十年来,从最初的两天走访办学遗址,逐渐延长到五天活动,增加了逐个走访老校友、结对助学双峰小学、早起爬山锻炼、分组实地调研、汇报总结交流等项目,实地调研的主题从《诗经》里的植物到婺派建筑的特点、儒家后裔的耕读传家等,融合了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

“十年里,我们给两位百岁校友过过生日,拜访了十几位90岁以上的老校友,他们的纯粹、坚毅令自己毕生难忘;十年间,我们见证了‘宁波中学内迁大皿纪念馆’的建成,让这段历史被更多后人看见;十年中,有200多位宁中的师生来过这里,这段历史也给宁中师生以精神激励。”邹晔说。

一场精神的溯源与远征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多来自书本、影视或老师的讲述,每个人的领悟可能不尽相同,但多数人靠的是“死记硬背”。而这样走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上,走在山间的村子里,触摸过当年办学地的宗祠和老学长居住过的简朴老屋……孩子们便对自己所入读的这所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同;对于当年战火硝烟中为保存教育薪火而辗转迁徙的先辈们,也由衷地产生了敬佩之情。于是,他们有了更多思考。

“这条路走下来,我好像比以前更懂了‘历史’这两个字。它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也不是课本里的文言文,而是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态度,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也是我们这代人该接着往下传的东西。”这是学生朱天航的感悟。

“这条内迁路,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序章。当足迹与记忆重叠,当突破与成长共生,我深知,自己走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迁徙之路,更是一场精神的溯源与远征。”这是学生马昕语的感悟。

五年前开始,除了学生代表外,参加“重走内迁路”的还有新入职的教师代表。在正式站上讲台前,参加这样一次活动,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洗礼,让他们认真思考何为教育。

“这种‘在路上’的学习,必然伴随着巨大的舍弃与艰难的抉择。先辈们舍弃了很多,但必然也死死攥住了一些东西。一支笔,一本书,甚至一架钢琴……这些看似寻常的‘身外之物’,在当时却承载着无法言说的精神寄托和身份认同。这让我自问:如果是我,在被迫放弃几乎所有物质时,我会选择留下什么?什么是生命中真正不可舍弃的‘重量’?是知识的火种,是身份的象征,还是文化的根脉?”这是新教师王紫薇在“重走内迁路”之后的叩问与思考。

当然,还有当地的老校友和村民们。2016年,第一次与宁波中学师生们见面时,老校友郑剑玮已经90岁了。今年,师生们为老人过了百岁生日。当每年见面的图片以卷轴形式摊开在老人面前时,老人十分激动,这是他每年都期待的见面。

百岁的郑剑玮,话已不多,但前几年,他每年都为师生们讲述当年的故事。还有羊周基、陈大云、孔金良……从80多岁,到90多岁,老校友们就是活着的历史。

而当2022年7月15日,“宁波中学抗战内迁大皿纪念馆”在金华市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正式开馆后,这段历史在当地也有了传承。

今年,邹晔还收到了宁波中学原校长赵仲苏的外孙女刘晓全老师发来的留言。刘晓全在留言中说:“当年我外公赵仲苏校长带着师生们出发时,或许没想过这条路会成为今天的‘精神路标’;但此刻看着宁中的老师以及大皿的热心人士带着学生一步步走,才懂:真正的传承,就是让过去的勇气,变成现在的力量。”

记者 王伟

2025-08-12 宁波中学师生第十年“重走内迁路”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0075.html 1 3 “让过去的勇气变成现在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