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赵露思发文并同步曝光了自己的心理测评结果,让“抑郁症”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位26岁的女孩曾坦言自己经历了从被劝说“想开点”到坐着轮椅送医抢救的过程,她的经历引人深思。“抑郁是种情绪,但抑郁症是种疾病。”这句话道出了公众最大的认知误区——常将抑郁症等同于简单的不开心。当有人说自己抑郁时,周围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想开点就好了”“多出去走走”。这些看似善意的建议,有时反而成了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误区一:有房有车还抑郁?就是无病呻吟
在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王禹博医生的门诊里,30岁的白领李女士因持续三个月的失眠、食欲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前来就诊。李女士声泪俱下,但陪伴而来的爱人却不以为然:工作压力大谁都有,她就是想太多了。当王医生指出这就是典型的抑郁症表现时,丈夫甚至质疑:“我压力比她大多了!我去测肯定也能测出抑郁。她哭什么哭,有房有车钱也不缺,比多数人都幸福啊。”
王禹博医生表示,这样的场景在诊室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抑郁症患者常被贴上矫情、脆弱的标签,仿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能让人对心理疾病免疫。然而,抑郁症的发生机制远比想象的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基因易感性、环境应激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想不开。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残疾病。它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成功与否,就连阳光灿烂的赵露思也难逃其扰。
误区二:心理测评随便填填就行,孩子是装病逃学
“量表都是主观题,想造假太容易了!”不少家长拿着孩子的心理问卷满脸怀疑。王禹博医生坦言,门诊中这样的质疑屡见不鲜。家长常拿着孩子的问卷问:“医生,量表做出来抑郁就抑郁啦?”“我觉得孩子是故意这么答的,想逃避学习。”……
心理量表确实存在被操控的风险,但这不能否定其科学价值。临近高考的17岁少年小林就是典型例子。起初,妈妈认为他是装病逃学。但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小林连续两个月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连最爱的游戏都提不起兴趣。结合量表评估和临床表现,他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经过三个月规范治疗,小林重回正常学习生活,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还好及时发现了,量表真的帮了大忙。”事后,小林妈妈感慨。
王禹博医生提醒,专业的心理测评关注症状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的识别和筛查能力,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往往是发现问题的第一道关口。当然,量表终究只是筛查工具,最终诊断需要专业医生结合病史、精神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等多重评估,绝非单看量表得分那么简单。
抑郁症可治愈,别让误解耽误希望
好消息是,抑郁症并非绝症。通过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等成熟方案,约70%以上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当身边人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时,请别再简单地说想开点,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关键。
赵露思勇敢公开心测结果,让更多人看见了抑郁症患者的挣扎。愿大家都能收起偏见——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脆弱,而是需要被理解、被治疗的疾病;多一份科学认知,就少一份悲剧,多一份重生的希望。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张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