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宁波市第六医院皮肤科门诊里,因虫子叮咬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多了起来。据皮肤科毛凤副主任医师介绍,进入夏季以来,出现虫咬性皮炎患者数量较春季增加了好几倍,其中螨虫叮咬引发的病例较为常见。
为何老伴同睡却没事?
“医生,我这后背和胳膊上突然起了十几个红包,痒得睡不着,可我老伴跟我睡一张床,身上啥事儿没有,这是咋回事?”前段时间,60岁的张大爷(化名)来到宁波市第六医院皮肤科门诊,一边挠着胳膊,一边向医生描述情况。
医生检查发现,张大爷的后背、四肢有十几个红色丘疹,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大的像蚕豆,部分丘疹顶端还带着小水泡,呈典型的纺锤形,这是螨虫叮咬引发的虫咬性皮炎。细问之下,张大爷说自己家刚换上凉席,最近天热,他习惯光着上身睡,而老伴穿着睡衣。“我老伴每天都用热水擦凉席,按理说挺干净的,怎么还会有虫子?”张大爷很疑惑。
“这和两个原因有关。”毛凤医生解释,一方面,螨虫常藏在凉席缝隙里,单纯用毛巾擦根本杀不死它们,只能擦掉表面灰尘,螨虫依然会叮咬接触凉席的皮肤;另一方面,虫咬后的反应因人而异,和个人免疫敏感度直接相关。有些人被螨虫叮咬后没感觉,皮疹自己就会消退;但像张大爷这样免疫反应较强烈的人,就会出现明显的丘疹、水泡,还伴随剧烈瘙痒。
毛凤医生进一步提醒,凉席清洁有讲究,单纯擦拭效果甚微,得用热水浸泡、烈日下暴晒,或用高温蒸汽烫洗,也可以用吸力强的吸尘器清理缝隙,这样才能尽可能杀灭螨虫。“不少患者就是因为凉席没彻底清洁,疹子一批刚好,新的又冒出来,反复好不了,得等天气转凉才会缓解。”
脖子出现“刀割样”红斑,这种虫千万要小心
35岁的刘女士(化名)则是因为脖子上的一片红斑来到医院。“早上起来就发现脖子这里很痛,摸上去有点糙,还有点破皮,像被什么东西刮过一样。”她告诉医生,前一晚睡前还没感觉,醒来就成了这样。
毛凤医生检查发现,刘女士脖子上的红斑呈“刀割样”,表面有轻度糜烂,这是隐翅虫引发的皮肤反应。“这不是虫子咬的,是隐翅虫的体液刺激导致的。”毛凤医生解释,隐翅虫不会叮咬人,但它的体液有强刺激性,爬过皮肤后,就会留下这种片状的红斑,严重时还会起水泡。
刘女士回忆,前几天晚上开窗通风时,好像有小虫子飞进过房间,当时没在意。医生提醒她,接触过的衣服要赶紧洗,避免隐翅虫体液残留再刺激皮肤。以后遇到隐翅虫千万别拍,轻轻吹走就行,拍打会让体液扩散,刺激范围更大。
被虫咬后建议这样处理
虫咬性皮炎虽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加重症状。毛凤医生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了具体的处理建议——
如果只是出现少量丘疹,瘙痒不严重,可自行处理。如外涂含樟脑、薄荷脑的药膏,或炉甘石洗剂,能缓解瘙痒。要是痒得厉害,可用冰过的毛巾或冷矿泉水瓶轻轻敷在患处,避免用冰块直接贴皮肤,避免冻伤,通过冷敷减轻炎症和瘙痒。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习惯的“掐十字止痒”其实没用,只是用痛感暂时盖过痒感,反而可能因用力搔抓加重炎症,还会留下色素沉着。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皮疹范围大,全身都有;瘙痒剧烈,自己涂药也止不住;皮疹出现大水泡,或因搔抓导致破皮、流脓;像刘女士这样,出现“刀割样”红斑、伴随疼痛等。
从“户外防护”和“家居清洁”入手
毛凤医生提醒,夏秋季是虫子活跃期,做好预防能大大减少虫咬性皮炎的可能,建议从“户外防护”和“家居清洁”两方面入手。在户外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选择浅色、裤脚束口的款式,减少皮肤暴露,避免虫子钻进衣服;去草丛、公园等地方前,可喷涂驱蚊水,驱蚊贴、驱蚊环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家居重点做好“防螨”,凉席使用前,先用热水浸泡半小时以上,再拿到烈日下暴晒半天,或用高温蒸汽烫洗缝隙;平时也可用吸力强的吸尘器定期清理凉席,避免螨虫滋生。如果家里养宠物,要定期给宠物驱虫,避免跳蚤寄生;地下室、车棚等潮湿角落要常通风,保持干燥,减少跳蚤、蚊虫聚集。
夏秋季虫咬常见且难以避免,但只要做好防护、科学处理,就能有效减少困扰。若出现严重症状,别硬扛,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更稳妥。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赵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