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傍晚,象山县涂茨镇大坦码头,久违的渔船汽笛声如号角般划破海滨渔村的宁静。伏季休渔后,部分特许渔船开捕,一筐筐青壳白肚、张牙舞爪的梭子蟹,还有通体莹润近乎透明的“东海小白龙”,被迅速运回,浓郁鲜活的海腥味瞬间弥漫整个码头,也宣告着“东海第一口鲜”的回归。
码头即厨房,千名游客共享“瞬鲜”盛宴
码头上临时搭建的露天厨房早已烟火升腾。渔民手脚麻利地将刚离海水的渔获分拣、清洗,一旁的大厨无缝衔接,锅铲翻飞间奏响“鲜”之交响曲——大锅旺火清蒸、滚水白灼锁鲜、猛火爆炒镬气十足……
清蒸梭子蟹,堪称对顶级鲜蟹的最高“敬意”。挑选的是活力十足的大蟹,无需繁复调料,仅铺几片老姜、一段葱白于蟹身,猛火足汽蒸上十来分钟,橙红蟹盖包裹着如云似雪的饱满蟹肉便出锅了,蘸以姜醋汁,入口就是海洋最本真的鲜甜澎湃。
火烤梭子蟹,渔家古法焕发别样粗犷风味。以粗盐厚厚垫底,将鲜活梭子蟹直接置于炽热的炭火或烤架之上。蟹壳在高温炙烤中逐渐转为深红,发出“滋滋”声。高温瞬间锁住蟹肉汁水,赋予其独特的焦香与紧实口感,海盐的咸鲜亦丝丝渗入,是码头最野性的风味。
清蒸“东海小白龙”是对极致鲜嫩的守护。通体晶莹的龙头鱼极其娇嫩,处理需轻柔。仅以薄盐、姜丝稍加点缀,放入沸水锅中清蒸七八分钟。出锅时鱼肉如玉般颤巍,吹弹可破,滑入喉中只余满口纯净的鲜美,无愧“东海小白龙”美誉。
半小时后,第一波裹挟着锅气与海风的鲜香,端上码头边一字排开的长桌。翘首以盼的游客围坐开餐,迫不及待地开启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品鲜”体验。
“看!那蟹壳橙红透亮,蟹肉饱满得几乎要撑出来,鲜甜味直冲鼻腔!”来自宁波城区的游客陈先生,小心翼翼地剥开一只刚清蒸好的梭子蟹,雪白紧致的蟹肉在暮色中泛着诱人光泽。“半小时前它们还在船舱里活蹦乱跳,这新鲜劲,没得说。”他脸上洋溢的满足感,是这场“码头到舌尖”急速鲜美的最佳注脚。
2
文艺表演,铁水绘星河、醒狮舞沧海
当暮色四合,海鲜的鲜香尚未散去,“漫涂大坦码头营地”已然成为一片欢乐的星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震撼登场——赤膊的艺人眼神专注,手持特制工具,将温度高达1600℃的赤红铁水奋力击向深邃的夜空。滚烫的铁水在空中轰然迸散,刹那间化作万千璀璨的金色流星,如“铁树银花”般绚烂绽放,伴随着密集如鼓点的“噼啪”爆裂声,金色的星雨纷纷坠向海湾的怀抱,将观众惊叹的脸庞映照得通红。
灼热的铁花余温尚存,充满渔家豪情的“海上醒狮”又踏浪而来。两只身披红黄鳞甲、缀满五彩绒球的威武醒狮,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灵动登场。舞狮人踏着稳健又充满爆发力的步伐,狮眼开合间神采奕奕。时而高高腾跃,勇猛地扑向象征“鱼虾满舱”的锦绣彩球;时而俯身低探,生动模拟渔民“探海寻珍”的辛劳姿态,将渔家生活与传统文化完美交融。
3
“鲜”动长三角,小渔村书写共富新篇章
非遗表演的声浪之外,码头边的海鲜直售区人声鼎沸。个大体肥的梭子蟹“一蟹难求”,摊主们忙得脚不沾地。
“以前卖海鲜纯粹‘看天吃饭’,游客来了就走,留不住。”一位正麻利地为顾客打包梭子蟹的村民大姐,汗水浸湿了鬓角,笑容却无比灿烂,“现在好了!看表演、吃热乎海鲜宴。游客的体验感这么好,自然也愿意买点‘鲜’货带回家!”
记者注意到,不少游客在享受完码头的海鲜盛宴后,直接拎着几箱打包好的“东海至味”踏上归程。
涂茨镇人大主席何增辉向记者描绘了大坦码头的升级蓝图:“我们正全力打造‘码头+营地+非遗’的沉浸式文旅新体验,把象山大坦码头梭子蟹的金字招牌,转化为可玩、可赏、可沉浸的文旅吸引力。”
据介绍,这一创新模式自去年推出以来,成效卓著,游客量显著跃升。“一个地方只有人来了,我们才能做更大更好的文章。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游客量增长30%、收入提升40%。”何增辉说。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纪世元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