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童和风像往常一样,从海曙区江厦街道新街社区出发,步行20分钟到位于西门口的81890党群服务中心,穿上红马甲,开启一天的志愿者值班。
童和风今年69岁,今年是他坚持志愿服务的第10个年头,每天无薪上班,服务时长已近2万小时。有人问他退休了还这么忙,什么时候能休息,他说:“做公益一点也不累,没想过要休息。”
自费买摄影器材,为记录美好瞬间常常“加班”
10年前,童和风跟着妻子蔡爱玉的脚步,加入百川公益团队,组成“夫妻档”。一有空,就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渐渐地,他觉得身边的伙伴们每次做志愿服务时候,留下了不少美好瞬间,需要有人记录下来。
2017年,童和风退休后,立即购买了6万元左右的摄影器材,开启公益摄影师之路。他对自己要求很高,除了记录活动,更重要的是“出片”,从艺术角度凸显志愿团队特色。从此,甬城公益圈有了专属于他的身影,有时候站在高处,有时候趴在地上,就为了捕捉到志愿者们的美好瞬间。
前阵子,他为了给老兵拍金婚照,凌晨5点从家出发,爬了两个小时的山赶过去。盛夏午后,他顶着38℃高温,背着30斤重的器材,跑来跑去,没多久背包都湿透了。忙了一整天,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导出照片、筛选、修图。等到吃晚饭时,已是晚上9点了。
“有一次接了个‘急活’,不知不觉忙到了凌晨1点钟。”童和风常笑着说,他做公益的时间,比别人要多一倍。这份敬业被甬城各大公益团队熟知,一有活动,大家都爱叫上他。有时一天要跑四场公益活动,连续两周每天都背着相机。
如今,他的电脑里躺着2万多张精修过的“公益大片”。镜头里的志愿者们,踏实又认真。
穿梭在十余支志愿团队之间,闲不下来
实际上,在退休前,童和风便结对了3位家住慈城的老人,其中一位已90多岁,一位常年卧床。平时工作日忙,他就利用双休日去看望他们,每年春节前,买帽子和冬衣给他们送温暖。
找到公益组织大家庭后,童和风的服务范围更广泛了,加入的志愿团队一共有十余支,服务内容包含助老、助残、助学、帮困、下乡等。火车站里,他带领不识字的老人顺利找到检票口;地铁站里,自闭症孩子学坐地铁,他在一旁稳稳护着;宁波老年大学的校园里,他搬演出道具忙前忙后;宁海乡村里,他给贫困学子送去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并耐心陪伴孩子做作业;台风天,他不顾风雨蹚水送急救药品……
因为夫妻俩都做志愿者,他和妻子的吃饭时间要提前互相报备,因为常常赶场子,有时一个电话临时就要出门了。
他最远的志愿服务点在西藏山区。连续三年,童和风参与西部暖冬行动,跟其他志愿者一起,三次自驾4000公里进藏,运输募集到的御寒衣物及其他生活物资,交到孩子们的手上。“这过程大概是半个月,路上天气多变,刚刚还是晴天,转个弯就下雪了,得下车给轮胎装上防滑铁链。我们还经过了一段100公里的无人区,手机没有信号,这种经历回想起来应该是不可复制了。”童和风回忆道。
有人问童和风为什么能坚持十年?他想了想,说:“我是一名有四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党员就要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发光。现在退休了,老有所养,那我更要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记者 徐丽文 通讯员 陈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