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等媒体多次曝光网购平台不法商家把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甚至宣称鱼油、代用茶、蓝莓、氨糖软骨素、红曲胶囊等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效,个别品牌打着“营养师”“知名专家”旗号推销保健品,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其中宁波有一起案例入选。
宁海一案例成为全国典型
据了解,宁波星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当事人)通过发放鸡蛋、牙膏等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开展会议营销活动,现场通过播放视频、讲师宣讲等形式夸大宣传其销售的产品功效。当事人在销售嘉香钙钙立达牌天门冬氨酸钙时,通过播放视频宣传该款产品可以改善抽筋、有控制血压血糖的功效。
嘉香钙钙立达牌天门冬氨酸钙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未标明有治病、防病的功效。当事人无法提供宣传内容的证明材料,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宁海县市场监管局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对其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务必提高警惕,守护自身健康与合法权益。
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有严格区分
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与普通食品提供基本营养和能量相比,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我国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并标注“蓝帽子”标识。
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保健食品与药品也具有明确界限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16740),保健食品为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不法商家
刻意模糊界限制造假象
不法商家为兜售普通食品,刻意模糊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普通食品具有保健功能或功效。
我国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任何宣称能“治疗”、“治愈”、“预防”疾病、“替代药物”、“根治”某种健康问题或暗示具有强大保健效果的食品广告和宣传营销。消费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不法商家为兜售保健食品,夸大功效或者宣传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如“降血压”“抗癌”等)。
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通过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超出规定范围宣称保健食品功效显著甚至可以治疗疾病。
消费者要充分评估自身健康状态,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轻信宣传、盲目选购保健食品,贻误治疗时机。
消费者如何选购保健食品?
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用,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产品注册备案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amr.gov.cn)查询。
网上选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等推销信息。线下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经营单位购买,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若发现商家在销售保健食品时有虚假宣传、价格违法、格式合同中的不公平条款等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可立即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进行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记者 毛雷君 通讯员 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