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加新”记

董鸡(雌)

红褐多棘蜓

臀斑楔翅蜻

大凡自然观察(或摄影)爱好者,都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追求“加新”,也就是说增加了个人原先未曾目击或拍到过的物种。若能“加新”,往往比“加薪”还快乐。

当然,对于我来说,如果某次“加新”不仅加的是个人的“新”,同时也是宁波的“新”乃至浙江的“新”,那种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加倍了。2025年6月与7月,我的运气不错,个人有多个“加新”,其中有两种蜻蜓还属于宁波昆虫的新分布记录。

1

拍鸟20年,终于见到董鸡

我是从2005年开始迷上拍鸟的,迄今刚好20年,目前已把在宁波有分布的大多数鸟类拍到了。但是,有少数鸟类,虽说不属于濒危、珍稀鸟种,同时在本地也肯定有分布,但我却多年来一直无缘得见,比如说董鸡,就是其中一种。

董鸡这名字很有趣,其实它既不姓董,也不是某种雉鸡,而是一种属于秧鸡科的水鸟。秧鸡是典型的生活在湿地中的鸟类,性胆小,喜欢在芦苇丛、沼泽地、秧田等环境中像鸡一样行走觅食。在繁殖期,董鸡雄鸟会发出类似“董、董、董”的响亮叫声,故得其名。

据我所知,目前在宁波野外有确切分布记录的秧鸡科鸟类共10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黑水鸡,一年四季,在城区湿地型公园的水域都很容易见到它们。

在宁波,董鸡属于罕见的夏候鸟,其雄鸟略似黑水鸡,即体羽黑色,在繁殖期拥有红色的额甲。但这两种鸟的“气质”完全不同:黑水鸡看上去矮胖敦厚,而董鸡身材挺拔,雄鸟“董先生”的红色额甲高高竖起,显得器宇轩昂。至于“董小姐”,虽然身材同样高挑动人,但羽色以黄褐为主,也没有鲜红的额甲,比较朴素低调。

由于极少有鸟友在本地见到过董鸡,因此一直以来大家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种鸟。今年春天,我常去余姚河姆渡的农田拍鸟,当时一看那里的环境,就觉得这地方极可能会有董鸡。因此,从春末开始,我就常常在天刚亮时起床,前往河姆渡寻找董鸡,但一直无果。

由于求见董鸡过于心切,我还闹了一个笑话。6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女儿,还有博物科普画家徐洋,一起去宁海岔路镇的九顷塘拍野生莲。当时开车经过一块水稻田,忽见田中鸟影一晃,我不由得大喊一声:“董鸡!”把女儿和徐洋都吓了一跳。我赶紧就近停车,拿出相机悄悄走到田边,仔细一看,哪是什么董鸡,分明是一只池鹭的亚成鸟!它具有褐色的头部,当时伸长了脖子,在早稻丛中只露出一个头,故被我误以为是一只董鸡的雌鸟。

然而,仿佛真的存在“天人感应”,神奇的事情就在第二天发生了。

次日早上,我又到河姆渡的田野中转悠。在经过一块秧田时,忽见二三十米外的田中有一只褐色的鸟在慢慢走动。这回看得真切,它不是池鹭,千真万确,是一只董鸡的雌鸟!我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赶紧举起镜头进行抓拍。哈哈,多年的心愿,终于在这一天得到了实现。可惜,才没拍几张,这位警觉的“董小姐”就马上钻进了附近的茂密的早稻田,再也不出来了。

在下一个清晨,我又去那里。经过长时间守候,终于又见到了这位“董小姐”。当时,它从一块早稻田中钻出来,伏低身子,呈猫腰状态,横穿过不到两米宽的田间小路,到了对侧的早稻田的边缘,很快便又钻入稻丛。这回,它给了我不少拍摄机会。

遗憾的是,此后一个多月,我又多次去河姆渡,可是别说找到“董先生”,就连原先那位“董小姐”也没再露过脸。

2

两种蜻蜓,确认是“宁波新”

前文提到,我们到宁海岔路镇的九顷塘拍野生莲(即荷花)。是的,那里的荷花不是普通的荷花,而是数百年来一直处于野生状态的荷花。

野生莲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据《宁波珍稀植物》记载,在宁波,野生莲“仅见于宁海岔路九顷塘,生于古塘中”,数百年来,九顷塘中的莲一直“自生自灭,繁衍至今”。

那次,我们慕名前往岔路九顷塘,在拍完荷花准备离开之时,我注意到,在靠近岸边的水面之上,有一对金色的蜻蜓正在飞行。它们前后互相连接,前雄后雌,正准备在水中产卵。这对蜻蜓身体粗壮,后翅的臀区有大块深褐色斑纹。显然,这是一种我以前从未见过的蜻蜓。

回家后一查,确认是臀斑楔翅蜻。这种蜻蜓在中国南方分布较广,偏好山地丘陵地带的池塘等水域环境,在平原地区相对少见。

而就在发现臀斑楔翅蜻的两天前,我还拍到了一种自己原先没见过的美丽蜻蜓。那天,我到鄞州塘溪镇上周村拍昆虫,那里依山傍水,宽阔的溪流穿村而过,风景很好。这正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的老家。在参观完周尧故居之后,我沿着溪畔的村道慢慢走,发现路边有一丛竹子,而竹丛中央有一口山村常见的露天大水缸。据以往的经验,布氏泛树蛙喜欢在这样的水缸上空的竹枝上产卵,蝌蚪孵化后会跌落到水中生长。因此,我走了过去,想看看水缸内是否有蝌蚪。此时,忽见一只绿色的大蜻蜓飞了过来,我赶紧止步观察,希望它会停歇下来。

没等多久,果然如我所愿,它真的飞入了幽暗的竹丛,静静地吊挂在水缸上空的竹枝上。我只看了一眼就知道,自己又要“加新”了。它真的好漂亮:翅膀透明,复眼绿色;全身以黑色为底,从胸至腹,斑纹均为鲜艳的苹果绿;最独特的是,腹部第二节的侧面还有一个小蓝斑。

事后查明,它的名字叫红褐多棘蜓。当天我拍到的是雄虫,故多绿色斑纹;如果是雌虫的年轻个体的话,那么其腹部主要为红褐色,故名“红褐多棘蜓”。

蜓科多棘蜓属的蜻蜓,喜欢生活在森林中的小水潭附近,故平时不易得见。我在网上看到有昆虫爱好者撰文说,雄性多棘蜓常吊挂在水潭上方的树上等待雌性,而雌性会在水潭附近的树皮下、长满苔藓的石头上或潮湿的土壤中产卵。不过,据我看来,它们有时候也不那么挑剔,才会把山村溪流边的一个水缸作为繁殖地。

不久前,宁波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业人员特意告诉我,在宁波近5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没有发现过臀斑楔翅蜻与红褐多棘蜓,因此可以确认它们是宁波的蜻蜓新记录。

其实,这个结论虽然令人高兴,但也并不让我意外。因为,对于本地的昆虫家底(哪怕是蜻蜓这样的常见类型),我们确实还知之不多,很多领域都有待于长久、深入的野外调查,才能掌握相对全面的生态数据。

2025-08-03 □张海华 文/摄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8303.html 1 3 “加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