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3日,由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17所院校联合举办的军队院校招生宣讲活动在浙江省八一学校举行。
这些军队院校为何集体奔赴宁波?答案就藏在宁波这座城市“军校共建”的育人实践里,将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如春风化雨般,让爱国强军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军校共建”的温暖故事在宁波如繁星点点,其中,大榭中学与赤瓜礁官兵延续37年的“鸿雁传书”最为人津津乐道。
1988年,在时任大榭中学地理教师胡四海的指引下,大榭中学的47名同学给驻守南海赤瓜礁的官兵写了一封信,信中字字句句满是对守礁官兵的崇敬与敬佩。
在通讯落后、交通不便的当时,寄出的信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直到1991年,这封署名“海军”,带着海水咸涩的回信,才回到学校。
自此,一纸书信成了一届届大榭中学师生与一批批守礁官兵情感交流的纽带。
随着时代发展,这份联结从纸端延伸至云端,“双向奔赴”变得更即时,但滚烫的情谊却始终不变。
在北仑泰河学校,师生们与驻守西藏的边防部队展开了一场特别的互动:孩子们精心创作一系列版画作品,并制作成台历售卖,售卖所得用于购置羊毛围巾,作为送给边防战士的新年礼物。
收到礼物后,边防战士通过微信表达诚挚谢意:“分队已收到宁波泰河学校小朋友精心准备的围巾、台历和新春贺卡,一线官兵非常喜欢,也十分感动。在此,代表全体官兵感谢小朋友们的礼物,我们定会不辱使命,守好边疆。”
在2025年新学期开学前夕,学校收到来自西藏的珍贵回礼——一面有编号的珍藏版国旗和数块边防战士巡视时收藏的景观石。这份馈赠化作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堂,让孩子们读懂“守护”二字的千钧重量。
爱国的种子就在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中长成扎根心灵的参天大树。这不仅是代际的精神接力,更是一个民族对“强国强军”最质朴、最坚定的回应。
鸿雁传情,
跨越山海的爱国对话
2023年2月,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东部战区海军携手,以宁波外国语学校为基础创建浙江省八一学校。这所采用“政府主建、名校带建、军队参建”的特色学校,既是省内军地融合办学的标杆,更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
建校以来,一系列浸润式国防教育活动如繁花绽放。在海军成立纪念日,参加“战舰与城市”双拥活动;在校运动会中融入军事项目,让拼搏精神与强军信念同频共振;新生夏令营里,枪械拆解、军史馆参观、军体拳学习等“硬核”体验,让军营文化直抵心灵。
育人维度在创新中持续拓展。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强国强军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基地”落户该校,架起科研与国防教育的桥梁;该校普高部启动国防科技特色班自主招生,为强军人才培育开辟新路径;2025年初,国防科技大学招生组入校宣讲,为学子勾勒出报国从军的清晰坐标。
“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这‘负重’是官兵守护家国的铠甲,是练就硬功的担当!”学生笔下的感悟,恰是浙江省八一学校育人成效的生动注脚。
多元实践,
厚植爱国强军情怀
在宁波,“军校共建”从来不止一种模样。从课堂讲授到艺术演绎,从少年军校到军营分享,多元实践如春雨般浸润校园,让爱国强军的情怀在青少年心中自然生长。
在镇海张祥和小学,来自部队的军官担任学校的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他们走进课堂,用生动的案例,为学生讲述国防知识,分享军旅故事,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北仑弘途高级技工学校,师生另辟蹊径与部队官兵携手共创音乐舞台剧《天下乡亲》。该剧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好评,成为深化军校合作、共建育人生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当17所军队院校的招生宣讲团齐聚浙江省八一学校,以专业的视角、翔实的数据,为学生和家长深入解读深造政策,让他们对军人的成长路径有了清晰的认识;当潜艇部队军官走进课堂,生动讲述深海执行任务的惊险经历,用亲身经历描绘出的军营生活,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听众,激发了学生们对军旅生涯的向往。
此时此刻,国防教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可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学生们面前徐徐展开。正如有学生在听完分享后感受的:“成为合格军人需要无尽的努力,这份担当值得我们用一生追寻。”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任宁
创新办学,
打造国防教育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