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雨里我“盟”帮你!

“晚报来敲门”开启台风天特别守护

正在为老人们买菜的曾王芳,后背被汗水打湿。

中山社区志愿者台风天为独居老人代买菜送菜。

郭屹伦小朋友(左一)跟着志愿者送报送餐。

春城社区志愿者为老人送报送餐。

“王师傅,今天台风要来了,您尽量就别出门了,你们需要什么菜,我送报的时候给你们带过来。”随着第8号台风“竹节草”(热带风暴级)逼近宁波,从7月28日晚上开始,全市“晚报来敲门”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号召,开启了台风天“特别守护”,为老人们送报、送餐等温馨服务在鄞州、海曙33个社区联盟中陆续上演。

自2024年,宁波市慈善总会和宁波晚报联合推出“晚报来敲门”慈善公益项目以来,全市共有1265户独居、高龄老人收到这份温暖和关怀。“一纸墨香,全年守护”,这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志愿者与老人之间贯彻全年、无惧风雨的温暖约定。

1

“我们多跑一点,

老人就多安全一些”

7月29日早上,在海曙区西门街道北郊社区里,“晚报来敲门”的志愿者早已忙碌起来。吕惠章戴着老花镜,打通了独居老人的电话,提醒他们台风天注意安全。另一边,志愿者曾王芳已在超市中选购物资,分装后给老人们送去。台风来临之前的天气又闷又湿,太阳和降雨轮流交替,令人体感不适,菜筐前挑菜的曾王芳后背全湿了。

虽然北郊社区的志愿者们刚开始送报一个月,但他们早已成了老人们最熟悉的人。白菜、冬瓜、茭白、丝瓜……3名志愿者根据老人们的口味喜好,用了一上午时间,把“定制款”的当日蔬菜和报纸配送到老人家中。

而在鄞州区潘火街道殷家社区,从2024年1月开始,“殷家儿女”志愿队就开始为小区里4户独居高龄老人送饭送报,一年365天,没有一天缺席。当天中午,香喷喷的两菜一汤如约而至。

“送报上门不敢漏一天,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我们多跑一点,多唠叨一句,老人们也许就能多安全一些。”志愿者王少华告诉记者,去年台风天送报时,她发现一位老人在家中摔跤,因为独居,一直无人搀扶起身。还好她上门及时,将老人送去了医院。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年初时,83岁的失聪老人李春仙闪了腰,她第一时间求助王少华,王少华将她送到了医院。老人出院后,王少华除了每天送报外,偶尔还会帮老人按摩腰部,定期联系志愿者帮老人打扫家里卫生。

“志愿者多跑一点,老人就多安全一些”。这句话似乎成了“晚报来敲门”项目志愿者们的共识。在海曙区段塘街道丽景社区,平均年龄70岁的送报志愿者们集体出动,有的坐镇后台,登记高龄老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奔赴菜场、药店,按老人们的需求一一购买,考虑到有些老人自己做饭困难,志愿者还火速链接了“大众服务公司”等餐饮资源,拜托大厨烧好打包后,送往老人家中;在鄞州区百丈街道潜龙社区,志愿者范雪娇两年如一日为老人们送报,她早已成了老人们信赖的“自家人”,当日的风雨里,她主动联系上了老人,为老人们代配急需药品、并顺路带上了新鲜蔬菜,忙碌到中午12点半,她才吃上了午餐;在海曙区望春街道天一家园社区,送报志愿者程雨花需要给小区里的30户老人送报送餐,为了让老人别在台风天下楼,她还帮吴恩桃老人从站点拿取外卖……从上午7点一直到下午2点半,程雨花一直奔波在路上,等完成任务时,她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打湿。

2

志愿者与老人之间

是温暖的双向奔赴

“每天来送报,累不累?”“没有呀,每天见到你都开心得很!”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海曙区望春街道徐家漕社区送报志愿者王文娟身上发生。她负责送报的几户老人年龄基本都在90岁以上,老人们每天看到她的第一句话,总是关心她累不累,而她的回复也总能让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当天上午,她为周爷爷家送报时,刚好碰到了一场大雨,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周爷爷心疼坏了,一定要她吹干头发。周爷爷多年独居,志愿者王文娟一直是他的结对志愿者,到了周爷爷家,她就像来到自己家一样,麻利地处理起了食材,又为老人关上门窗,在老人耳边反复叮嘱台风期间注意事项。

在她眼里,这些老人就像她自家长辈一样,而她每天的敲门,是这些爷爷奶奶最期盼的。“有一位胡奶奶,每天都要下楼等我,说让我少爬点楼梯,我早上先打了电话让她可别下楼了,这大风大雨的不能磕碰了。”王文娟说。

这样的情感链接发生在每一位参与“晚报来敲门”项目的志愿者身上。看到志愿者们台风天也不休息,不但给自己送报,还送饭送菜,鄞州区首南街道和顺家园社区81岁的独居老人许奶奶甚至落下了眼泪:“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本来想这几天随便吃点剩饭菜,一个人住吃饭不讲究。没想到你们对我那么好……”

在海曙区望春街道春城社区,独居老人徐奶奶拉着志愿者汪亚未的手不愿放开,杨奶奶也跟志愿者们感叹起了自己的幸运:“没有比他们再好的人了,我真幸运有这样的好邻居。”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王隘社区,独居老人郑奶奶收到了志愿者们带来的报纸和蔬菜后,把感谢电话打到了社区,她告诉社区:“小郑比自家囡囡还周到,志愿者们的服务,太暖心了!”

“在老人们眼里我们就像孩子一样,有时候他们还要抓一把糖塞我们口袋里,其实只要他们开心,我们干得也很快乐。”鄞州区福明街道新城社区志愿者丁慧玲说。

“晚报来敲门”项目开启以来,其意义早已不局限于送报。在日复一日的敲门中,志愿者成了老人们的依靠,而志愿精神也在他们的奉献中传承、延伸。在新城社区,小学四年级学生郭屹伦成为了常态化走访老人的最小志愿者,从今年1月起,寒暑假、双休日,他只要有空,就会跟随志愿者们走访独居老人家,为老人们送报读报。当天,他也冒着风雨来给老人们送餐送报。“我年纪小爬得动,就想帮志愿者阿姨们分担一些。”郭屹伦说起自己参加送报项目的初衷。在西门街道北郊社区,志愿者吕建平的志愿工作也有了更多的延伸。当天,他上午为老人们送报送餐,下午又来到了社区临时托管班,成了孩子们的“代课老师”,“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能,我就愿意做。”吕建平说。

一张《宁波晚报》做纽带,志愿者和受助老人们共同编织了一张超越血缘的温情之网。‌台风天的特别守护不是一次临时起意,正是因为365天一次不落的双向奔赴,才有了台风天的温情叩门‌。风愈烈,情愈暖。记者 王昱汀 文/摄

2025-07-30 “晚报来敲门”开启台风天特别守护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571.html 1 3 风里雨里我“盟”帮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