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近期出门旅游 小心这种病毒!

随着夏季的来临,各类蚊虫逐渐活跃,蚊虫叮咬不只是带来瘙痒的“红包”,更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

据新华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国内广东佛山已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引发公众关注。

基孔肯雅热是啥病?有什么症状?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日采访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钱国清副主任医师。

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个啥?

典型症状为高热、关节剧痛、皮疹

“‘基孔肯雅’其实并不是个新病毒,早在1952年它就出现了。历史上,从非洲,到亚洲、欧洲、美洲,都有过它的身影。”钱国清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不会人传人。

他说,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名字,其实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马孔德族语言,意为“痛得直不起腰”,而这也是基孔肯雅热发病的三大典型症状之一。“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天-12天,通常为3天-7天,其典型症状包括急性高热、剧烈关节剧痛、皮疹等。”以剧烈关节疼痛为例,基孔肯雅热患者的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会剧烈疼痛,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按压手腕时疼痛加剧。

他补充,除了这三大典型症状外,基孔肯雅热可能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痛、畏光、结膜充血等症状。

均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它和登革热怎么区分?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同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登革热,但对基孔肯雅热相对陌生。钱国清指出,其实除了同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病毒这一共同点,两者还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急性起病,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肌痛和头痛等,均以轻症为主,都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需对病例进行防蚊隔离。”不过二者病毒不同,基孔肯雅热会导致更严重的关节痛,出现关节炎表现,部分患者(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会有长期的关节疼痛。

他提醒,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请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基孔肯雅热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哪些?

钱国清介绍,基孔肯雅热属于自限性疾病,通常情况下,一周左右就能好转。“目前,基孔肯雅热的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方面是多休息、补充水分;另一方面,当体温>38.5℃时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出现关节疼痛时按照程度选择止痛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防蚊灭蚊是关键

钱国清提醒广大市民,暑期是出行高峰,建议出行前关注目的地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也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

他强调,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核心是“防蚊防叮咬”。他给出几点建议:

个人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外出。

清除孳生地:定期清理花盆、除杂草,倒置容器,废弃容器积水,避免积水。难以清除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幼缓释剂,例如0.5%吡丙醚颗粒剂或苏云金杆菌等。

居家防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灭蚊剂。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庞赟

2025-07-26 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120.html 1 3 近期出门旅游 小心这种病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