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高考生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很多家长来说,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这不,已经有家长在不同场合抛出问题:上大学后,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合适?
“给少怕委屈了孩子,给多了又怕孩子会挥霍,到底该给多少生活费?”这是部分准大学生家长的新烦恼。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家长和大学生,看看大学生到底多少生活费合适。
1
准大学生家长:
大学生活费每月多少合适?
“我问了孩子已经在读大学的家长们,发现大家给孩子的生活费,还真是各不相同的。”吴女士的女儿被杭州一所大学录取,吴女士表示,自己身边有3个朋友,情况各不相同。
一个朋友的儿子今年刚从温州大学毕业,前两年给的生活费都是每月2000元,大三时增加到2500元,因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多起来了,大四增加到3000元,因为要实习找工作了,花销更多一些。
一个朋友的女儿在杭州读大学,给的生活费是每月3000元。如果有大额支出会另外给,包括电子产品、冬季的外套等。3000元就是日常的生活开支。
还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宁波读大学,给的生活费是2500元一个月,但孩子经常周末回家,和在外地的花销相比其实还是有些不同。
“几个朋友问下来,我打算先给女儿每月3000元生活费,一个学期下来看看情况再说。女孩子,还是稍微宽裕一点比较好。”吴女士说。
记者另外采访了几位准大学生的家长,有说还在考虑的,有说打算每个月给2500元的,也有人打算每个月给2000元的,看来各有各的计划。
2
小调查:
每月生活费1500元-2500元的居多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记者在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大学里,做了一次小范围调查。
接受调查的122名大学生中,65人每月从家庭获得1500元-2500元生活费,占比53%;29人的月生活费处于2500元-3500元区间,占比24%;20名学生的月生活费超过3500元,占比16%;1500元以下的有8人,占比7%。
对于生活费的提供方式,超过70%的家长选择按月转账,19%的家长会根据孩子需求不定期给予,也有一部分家长采取学期一次性给予的方式。
对于生活费够不够用的问题,一半的学生坦言处于“基本够用,偶尔超支”的状态,另有35%的学生表示完全够用并有所结余,还有15%的学生表示经常不够用。
在生活费的花销分布这个问题(多选题)上,“一日三餐”占比最高,紧随其后的是“购物消费”和“社交娱乐”。另有不少学生会花费在旅游上。
当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不足时,大学生会通过什么方式补充呢?在这个问题上,“减少开支”“兼职打工”是学生主要的选项,还有部分学生会依靠奖学金、压岁钱来补充“钱袋子”。
在生活费的规划方面,47%的学生仅能做到简单记账,20%的学生会制定详细的开支计划,而不制定任何计划的学生有33%。
值得注意的是,超六成的受访学生更倾向于父母“定期给予固定金额”的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3
怎么省钱:
有学生月存1000元
“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是2500元(包括寒暑假),但每个月我实际只花1500元。”来自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大三女生小怡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费管理方法,“每个月存1000元到固定的银行卡里,且不绑定任何支付软件,这样就能避免冲动消费。”整个大一期间,她成功积攒下了12000元。
不过,要把生活费规划好并不容易。
“每个月1500的生活费会比较紧张,月末偶尔会捉襟见肘。”小怡坦言,为了合理安排花销,她曾尝试过记账软件,但由于总是忘记而未能坚持下来,最后还是选择根据每个月剩余的钱,来控制额外花销的方式。“尽量吃食堂的饭,健康又便宜;不吃外卖、少点零食奶茶,在节约用钱的同时也保持了身体健康,这样挺好的。”小怡说。
大一攒下的钱,大二的时候,小怡有了新的规划。一部分的钱用于支持自己的爱好,购买cosplay有关的物品。
“有些cosplay服装用过后可以转卖,热门角色可以卖得贵一点,比如400元买进350元卖出,冷门角色则半价出售。”通过合理的买卖策略,将部分投入转化为“可回收成本”,减轻了持续投入的压力;另一部分的存款则用于出门旅游;剩下的一部分则设为“紧急资金”,作为钱不够用或者紧急需要时的备用金。
至于大二的生活费,她打算继续按照以前的方式积攒下来。
“今后我会继续用这个方法存钱。”小怡说,在有限的预算下,通过强制储蓄、消费取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4
不够花咋办:
有学生打工补缺口
大二开学前夕,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小朱同学,被父亲的一句提议给“整懵”了:“开学后,我就直接给你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如何?”
面对女儿的不解,父亲坦言:“这是想锻炼你的理财能力,看看能否合理规划这笔钱。”
面对这笔1万元“巨款”,小朱既兴奋又紧张:“万一超支了怎么办?”
在向身边的朋友请教后,她将整学期生活费“锁”进支付宝,每月定额支取。她精打细算,将月均2000元的零花钱规划如下:基础餐费1000元,额外花销300元,还能挤出700元储蓄。
但计划外的购物诱惑、朋友相聚的欢声笑语、开阔眼界的旅行愿望、提升自我的学习投入……预算在真实生活的烟火气中频频告急。
向父母伸手?她心中的“独立宣言”亮起红灯:“每次都找爸妈要,太不好意思。”
为此,她在假期打工,一个暑假赚了5000元作为备用金。
“这次经历让我对理财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还需要更多学习。”小朱说。
5
辅导员观察
基本花费2000元左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金乐老师做了5年辅导员,他对于学生的日常消费和生活费也做过不少的了解。他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日常消费每月2000元,这里面包含了一日三餐,大概每月1200元,其他消费每月800元左右。
当然,如果经常点外卖或者奶茶等,消费就会高起来。也有的男生喜欢玩游戏,花在装备上的费用不少,也会超支。女生的话,服装服饰和化妆品的消费会拉开差距。
对于新生家长,金乐觉得第一个月可以适当多给一点,因为刚来到一个城市、一所学校,学生需要采购的物品较多,也需要了解学校、认识城市,花费会相对多一点。之后的话,父母和子女还是要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约定一个生活费金额。
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要有规划意识和开源节流的意识。金乐介绍,学校里其实有一些兼职和勤工俭学的机会,如果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够,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勤工俭学。但千万注意: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介绍的一些兼职或者是游戏账号交易的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记者 王伟 钟婷婷 实习生 周沁怡 朱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