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学位帽的流苏被轻轻拨向成熟的一侧,无数青春的航船即将驶离宁静的港湾,奔赴人生的星辰大海。在这浩荡的征途中,总有一些身影格外引人瞩目——他们不囿于世俗定义的“最优解”,不甘于安逸平稳的“舒适圈”。他们选择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用担当的肩膀扛起社会责任的重量。
4年前的肖耒,是科学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梦想着当一名化学老师。
4年后的肖耒,已成功直博清华大学化学系,梦想着为祖国的化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肖耒是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从师范生到化学系,从三尺讲台到实验室,这样从文到理的跨越,他是怎么做到的?
日前,记者联系到了正在清华大学实验室认真完成实验训练任务的肖耒。“暑假期间,我提前进组进行适应训练,一方面想让自己更快融入新的研究团队,另一方面想利用假期时间多学习一些实验技能,为即将到来的博士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肖耒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
起点 他发现“原来我理科也行”
纷繁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计算曾是肖耒高中时代的“头疼事”,当时的他更偏爱历史、政治等学科。除了这两门之外,高中选科时,肖耒还选了化学。他喜欢实验过程发生奇妙反应的感觉。怀揣着教师梦,他选择了宁波大学的科学教育(师范)专业,希望能成为一名化学老师。
在宁波大学学习期间,肖耒不得不重拾物理、生物等理科知识,并走进了充满玻璃器皿与精密仪器的实验室。
从文科到理科的被动跨越,肖耒面临着巨大挑战:不仅要适应全新的知识体系,更要转变思维方式。他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对学习理科的紧张心情。
“高中习惯宏观了解知识,大学则深入本质,从更微观、更根本的方向学习,理解反而更通透。”肖耒发现,当知识不再浮于表面,而是被拆解、溯源、重构,知识的结构竟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在本科学习理科的时候,我带着问题去看书和听课,尝试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就能够发现比原来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学习这些理科课程并没有肖耒想象中的痛苦,微积分也不是拦路虎,反而成为他手中“称手的工具”。当在高等数学课上斩获首个“满绩点”时,他惊喜地意识到:“原来我理科也行!” 这份自信点燃了他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
然而,肖耒对自我的要求远不止于此。肖耒认为,优秀科学教师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所以他决定进入实验室,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
“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我慢慢地被一些新奇的反应所吸引,合成的产物还能应用于抗癌,就更加体会到了化学的重要性,而且在探索当中一些意外的发现更是让我着迷。”于是,感受到化学魅力的他加入了多伦多大学-宁波大学联合实验室,开启了化学科研之旅。
攻坚 破解理工科“密码”的荆棘路
科研之路的起点,需要翻越两座大山:陌生而庞杂的化学知识体系,以及冰冷精密、操作复杂的各类仪器。肖耒深知这些“工具”的重要性,因此,为夯实基础,他在精修本专业物理、数学之余,主动加修了六大化学课程。
“化学专业的同辈都很优秀,我要加倍努力向他们看齐。”凭借这股韧劲,他啃下一本本厚重的化学教材,反复演算复杂的公式,最终在这些课程中名列前茅。专业排名前5%的绩点成绩为其后续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生活对肖耒而言充满趣味。肖耒回忆起有一次操作失误,导致体系进水、氧,液相色谱上意外出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小峰。这细微的异常,被肖耒敏锐地捕捉到了,“我感觉,这不像大家常说的杂质。”凭借钻研精神,他经过“各种尝试”,历经无数次失败与调整,最终成功分离出那个“小峰”的产物,“那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新化合物!”这种源于探索的意外惊喜,让他愈发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验室这个主战场上,筛选、合成、提纯、采集数据……面对海量又复杂的数据,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耐心与毅力。“有机实验讲究连贯和持久作战。”肖耒这样说,因此留校实验也成了常态。
从零开始学习陌生化学知识和精密仪器操作,从曾被复杂曲折的反应机理推断、实验中严苛至极的水氧控制要求,以及物化公式的复杂应用绞尽脑汁、几近崩溃,到如今能够清晰地分析、从容地应对——每一次瓶颈的突破,都记录着他稳扎稳打的前进轨迹。
成就 直博清华,化学大门正式打开
在导师指导和同门协助下,他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在第二年新年前夕被权威期刊《Chem. Comm.》接收。
2023年9月,在宁波大学举办的国际磷化学大会上,展板上并排的“宁波大学”与“清华大学”校名,这也在他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我希望未来也能这样从宁大走向清华。”
2024年上半年,肖耒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夏令营,拥有了许多与导师、课题组交流的机会,并展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经历连续的笔试和面试,他目睹一些同学中途放弃,但秉持着“既然来了,不如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信念,最终,他的努力收获了回报——2024年10月,收到了拟录取确定,他成功直博清华大学。
回望过去的4年,肖耒心中充满感恩。“本科期间,我一直在宁大新药技术研究院进行实验,师从郭静老师。物理学院的老师们也一直关心着我的发展,并倾力指导。老师们的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他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习以及兴趣爱好上大胆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珍视探索过程中的每一分进步与喜悦。
从高中时“畏惧公式”的文科生,到如今能在微观世界“创造新物质”的清华大学化学准博士,肖耒用四年时间完成了惊人的“转型”。
“我未来研究方向是金属有机化学,期待自己在研究生的阶段能进一步探索物质的结构和反应的规律,运用于高效经济绿色节能的化学合成中,为祖国的化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肖耒的故事,是突破文科边界、坚持到底的生动证明——起点并非终点,只要勇于“闯关”,终能抵达意想不到的彼岸。记者 林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