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甬城持续高温,但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急诊量并未如气温般急剧攀升。该院小儿急诊内科主任干冬梅介绍,在稳定的接诊量背后,疾病谱却悄然勾勒出夏日的特殊轮廓——发热与消化道症状患儿成为绝对主力,其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较前有所增多。
高温下的喉咙之痛
据介绍,在因发热前来就诊的儿童中,呼吸道感染占据主流,而疱疹性咽峡炎近期尤为突出。该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柯萨奇病毒A型及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元凶,四季散发,春夏更易流行。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都是病毒传播的途径。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最易中招,潜伏期通常为3天至5天。
孩子一旦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医生检查可见其咽峡部密布小疱疹。小婴儿常因口腔剧痛拒食、流涎等,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病程多在4天至6天,预后普遍良好。但这类病人需密切注意观察,如果孩子的掌心、足底、臀部、膝盖等可出现皮疹或疱疹,那可能是手足口病,需及时去医院确诊。
高热惊厥需冷静处置
干冬梅说,除了疱疹性咽峡炎,高热惊厥在急诊中也比较常见。这种突发状况虽在医生眼中常见,却常常令家长惊慌失措。
绝大多数高热惊厥发作短暂,仅持续1分钟至3分钟。家庭应急处置时家属要冷静,首先将孩子置于平坦安全处,防止跌落或碰撞受伤,解衣散热;其次,保持呼吸道畅通,让孩子侧卧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严防窒息。切勿摇晃孩子、拍打足底或掐人中,喂食食物或水等,以免造成二次伤害。若孩子惊厥发作,尤其是持续不止时,务必及时就医或拨打120求助。
急性胃肠炎需警惕脱水
高温之下,冰镇饮料冷饮成为孩子难以抗拒的诱惑,却也埋下了急性胃肠炎的隐患。干冬梅说,此类患儿近期在急诊中数量也不少。她特别提醒,对于呕吐剧烈的孩子,表现为“吃什么吐什么”,家长务必提高警惕,及时送医。另外就是要防脱水,频繁呕吐极易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同时还需注意,呕吐未必就是单纯的胃肠炎,亦可能是颅内感染、心肌炎等严重疾病的首发信号,所以遇到呕吐明显,精神状态差的孩子,需及时就医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延误其他重症疾病的治疗。
针对高温天小儿多发的这些疾病,干冬梅指出主要还是要做好预防措施——
勤洗手,重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务必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尤其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阻断病毒粪口传播路径。
常通风,避密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疾病流行期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且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慎冷饮,护肠胃。注意饮食卫生,冷饮冰品浅尝辄止,避免刺激肠胃诱发炎症。
观体温,早应对。孩子发热时密切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警惕过高体温引发惊厥。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马蝶翼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