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今年宁波已有15名高中生被西湖大学录取,他们分别来自镇海中学、效实中学、海曙中学、宁波中学、鄞州中学、余姚中学、北仑中学、慈溪中学等学校。在15名学生中,11人被创新班录取,其中8人为高二学生。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西湖大学录取的高二学生首次超过高三学生,2024年录取的高二学生人数更多,高二学生逐步成为该校新生主体。
自2022年开始本科招生以来,西湖大学录取平均分也逐年上涨。今年,除了创新班以外,西湖大学在浙江省内首次进入“高水平三位一体”招生序列。
1
想在人工智能方向上深入探索
高二学生占比高、有一批学科特长生,是今年被西湖大学录取的考生的两大特征。来自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的王宇涵同学,就兼具这两个特征。
虽然才高二,但王同学在高考中考出了675的高分,这个成绩放在高三学生中,也是非常出色的。高一时,他还获得过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省一等奖,有较强的信息学科特长。
王宇涵说,自己是从初中开始对信息学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平时学习、备赛都投入了不少时间,高一时获得了省赛一等奖的成绩。
“西湖大学先通识教育、再确定专业的培养方式,直博以及出国交流的机会、强大的师资等吸引了我,而且高二被录取,可以节省一年的时间。”说起选择西湖大学的原因,王宇涵这样说。
提交材料、初试、高考、复试,报考西湖大学,需要经历这四个过程。“整个过程下来,我觉得考察得挺全面的,尤其是复试阶段,即学即测的方式,非常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王宇涵说。
目前,王宇涵比较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方向,但毕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选专业,他说,还有探索的机会。
这方面,王宇涵也很感谢父母的开明。“作为父母,我们会跟他讲,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他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做参谋,但最终,我们会把选择权交给他自己,让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宇涵的父亲在对待儿子的教育和成长上一直秉持的是启发、引导、尊重孩子意愿的原则。
2
喜欢探索和挑战,走出自己的轨迹
“提前进入高校求学,相当于比别的同学多出一年的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我觉得挺好。”这两天,余姚中学高二学生武子宸收到了西湖大学的通知书。谈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的话语中带着无限的憧憬。
之前借着复试的机会,他第一次参观西湖大学,浓厚的科研氛围和众多知名的导师,让他心生向往。
从小,武子宸是个有主见、不愿走寻常路的孩子。他喜欢钻研,特别是与数学、信息学相关的知识。同时,他不爱做机械重复性的事情,更愿意接受各种挑战和尝试。
小学的时候,他就加入了学校编程校队,升入初中后开始每年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普及组的比赛,并连续三年拿下浙江赛区一等奖。到了高中,他更是每年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连续两年获得浙江赛区一等奖。尽管最后与省队失之交臂,但他从来没有气馁,而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钻研学习。
一再强调自己学习方法“不够主流”的武子宸,其实藏着不少让人佩服的特质。比如,父母从来不限制他使用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而他也总能把握好分寸,不是用来消遣娱乐,而是常借助这些工具搜索疑难知识、拓宽认知边界。
最近,他试着写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主要是针对数学中的组合问题及解决方法,给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用更通俗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数学逻辑的魅力。”这份对知识的热忱与分享欲,是他一路向前的动力。
3
父母选择“散养”,而他超自觉
余姚市姚中书院高二学生毛一航的故事同样非凡。今年7月,这个从小在书香与尊重中自由生长的少年,亦顺利敲开了西湖大学的大门。
出生于教师家庭,毛一航的求知欲仿佛与生俱来。两三岁时,马路边的店招、绘本里的文字,都能勾起他“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意思”的追问。刚上幼儿园时,他远超同龄人的识字量就让老师啧啧称奇。
进入小学后,当同龄孩子还在课本里探索世界时,他的阅读清单早已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喜欢阅读的他,在低年级时,便啃起《数学家的眼光》《院士数学讲座专辑》这类通常面向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生的书籍,并对数学与科学的热爱从此扎下根。
这份对知识的渴望,成了他一路向前的动力。初三时,他主动找来高中数学教材研读,中考结束便自学大学《高等数学》,全程无人催促,父母只做默默的支持者。
“我们一直是‘散养’,尊重他的每一份热爱。”毛一航的父亲笑着说。
然而,看似自由生长的背后,是毛一航骨子里的韧劲。一旦认定目标,便会执着坚持。这也是他多年来的学习原则。高二时,偶然的机会得知西湖大学招生信息,一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征程。从初试到复试,在一轮轮淘汰中稳步前行。最终,这个始终“稳扎稳打,不想留遗憾”的少年,用实力证明了:兴趣为帆,坚持作桨,成长的航线自会通向远方。
4
希望未来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
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录取的学生都有自己长远的科研“抱负”,比如北仑中学高三毕业生黄凌寒。
“我学习的经历,可以说是枯燥和有趣并存,痛苦与喜悦同在。”黄凌寒说。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他曾为文科的不见起色而苦恼,也曾为掌握每一个新知而快乐。“犹记高二那时的竞赛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思维水平,更进一步增强我对科学的热情。”
之所以选择西湖大学,黄凌寒表示一是向往西湖大学的培养模式,“一人一导”,专业自主选择;二是心怀对科研的向往,相比于其他大学,西湖大学对科研无疑是更看重的,并且有许许多多的优秀老师;三是渴望全英文的学校环境,英语是我的弱项,逼自己熟练掌握英语无疑对我大有裨益,并且每位同学大三时都可进行海外交流,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得知被西湖大学录取,我的心情是激动无比的。”他说,当时考完西湖大学的复试时,他不是很满意自己的表现,原以为已经无缘西湖大学。
男孩冷静地表示:“我也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适应英语环境,进行紧张的大学学习等。我并不聪明,但我希望未来可以在科研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尽力走得更远一些。”
记者 吴正彬 王伟 樊莹 李臻
通讯员 吴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