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华
“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明代李贤对桥的赞美,总让我想起那些声名远扬的大桥——高大威武的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或是古朴厚重的通济桥。但在我心底,最牵动情思的,始终是家乡的那座铁索桥。
铁索桥坐落在梁弄镇汪巷村西明自然村,据记载,建于1962年,是当时浙江省内第二座铁索桥。两根粗壮的钢筋条横拉两岸,纵向与铁索紧密相连,70余块水泥桥板整齐铺在钢筋之上,68米的长度、1.8米的宽度,让它如一条坚韧的巨龙,稳稳横跨在梁弄大溪之上。远远望去,根根铁索在日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
恍惚间,儿时的记忆便涌了上来。这桥最特别的是纵向铁索受力时的晃动——人一踏上去,整座桥就晃晃悠悠,像被风揉动的绸带。我们这些胆小的孩子,总是走两步停三步,手心攥出薄汗,似乎脚下的水泥板会随时顺着晃动滑向溪底。这时总会让我想起飞夺泸定桥的场景:22名红军勇士在103米的13根铁索上,迎着枪林弹雨攀爬冲锋,激战两小时。单是走这座68米的铁索桥都让人心慌,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战士在枪火中攀爬的决心,那份英勇与伟大,隔着时空仍能灼烫人心。
四季里,铁索桥的高光时刻总在夏天。四面透风的桥身,底下是潺潺溪道,一到夜晚便浸满凉意,成了当地人的纳凉宝地。暮色刚漫过溪岸,桥上就已人头攒动。
亲戚家就住在桥附近,两个表哥与我年纪相仿,每年暑假我都要去住上一阵。白天跟着他们掏鸟窝、摸鱼虾、趴在水泥地上打牌,晚上最盼的就是去铁索桥睡觉。渐渐地,桥成了有名的纳凉场所,桥上好位置也越来越吃香。晚饭前,我和表哥一人卷着席子,一人抱着毯子,光着脚丫往桥边冲。原以为能挑个正中间的黄金位置,跑到桥头才发现,最好的地段早已被“占领”,我们只能选择周边的位置,把席子卷成筒放好,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
天擦黑时再过去,整座桥已被席子铺满。晚风带着溪涧的潮气拂过来,把人们的谈笑声揉得软软的。老人摇着蒲扇聊天,年轻人围坐打扑克,孩子们相互打闹。表哥碰碰我的胳膊说:“快睡,明儿得早起。”我盯着他眼里的光,猜是要去掏早晨的鸟窝,还是抓逆流而上的小鱼?他把手指按在嘴唇上,眼尾的笑纹里藏着神秘:“醒了就知道。”
凌晨被晃醒时,桥身正随着一阵咯吱声轻轻起伏。“劳驾让让咯——”沙哑的喊声混着双轮车压过铁索的吱呀声飘过来。是赶早集的瓜农,满车西瓜的甜香漫过来,惊飞了桥边柳树上的夜鸟。大家揉着眼睛挪席子,有人嘟囔着“这个瓜农真够早的”,有人打了个哈欠说“天快亮了”。等瓜车晃晃悠悠过了桥,睡意也跟着散去,我们拎着席子往家走,晨露打湿裤脚,倒比夜里的风更凉些。
如今家家户户安装了空调,桥上再不见铺席子的人;那座铁索桥,也不知在哪个夏天后悄悄消失了。可每当蝉声响起,我总想起那座会晃的铁索桥。夏夜的暖风中,浸着蒲扇的轻响、表哥的笑、西瓜的甜。它们像桥板下的铁索,牢牢牵着我的记忆,晃啊晃的,总也不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