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的宁波象山,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会场,一幅卷轴在参与中华凤头燕鸥沿线保护的国家和地区志愿者代表的共同托举下缓缓展开。纸上“717”的烫金字样寓意“聚一聚、叙一叙”,此刻正成为他们共同守护中华凤头燕鸥的见证。
当天,“守护‘神话之鸟’・共续国际志愿情”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一场关于生命与坚守的跨国对话——包括主旨分享、备忘录签署及“国际志愿服务宁波交流汇”圆桌研讨会在内的系列活动,在东海之滨温情上演。
1
从荒岛孤影到全球接力
“看,它来了!”会场大屏幕上,一只羽毛灰白相间的水鸟掠过碧波,镜头追随着它轻盈的身姿,最终定格在韭山列岛的芦苇丛中。它就是有着“神话之鸟”之称的中华凤头燕鸥,曾在人类视野中消失63年之久,直到2004年在象山海域被重新发现。
然而,自然的考验从未停歇。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加上栖息地亟待修复,这一珍稀种群的生存仍面临严峻挑战。
为凝聚守护力量,2010年,一场聚焦海鸟与海洋保护区管理的国际论坛在象山召开。正是在那场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中,专家们创新提出“社群吸引法”——通过搭建人工巢区、播放亲鸟鸣声等技术,引导中华凤头燕鸥重新回归韭山列岛繁衍生息。
象山县野鸟保护志愿大队队长丁鹏回忆起2013年的情形,感慨万千:“最初在岛上搭帐篷时,条件太艰苦了,连喝口水都得精打细算。”那时,他和另外2名志愿者带着简单的监测设备登上荒岛,白天顶着烈日统计鸟蛋数量,夜晚伴着海浪声记录数据。
从2013年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招引项目启动以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鸟类监测志愿者39人、环志志愿者220人,成员涵盖国内各行各业,还有来自中国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地的鸟类爱好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项目启动至今已成功孵化209只雏鸟,占全球繁殖总量的80%以上。
现场展板前,来自菲律宾野鸟学会的志愿者代表驻足良久。该学会作为菲律宾观鸟爱好者的核心组织,自2003年成立以来,通过每月导览观鸟活动、鸟类讲座等形式提升公众对鸟类多样性的认知。
“听说去年台风天,志愿者们冒着危险加固鸟岛防护网,这种执着让我想起我们在拉斯皮尼亚斯-帕拉纳克红树林湿地公园开展水鸟普查的日子。”该志愿者代表展示着手机里记录的菲律宾特有鸟类紫水鸡照片,“菲律宾30%以上的鸟类是特有种,我们完全理解守护珍稀物种的迫切与责任。”
2
一纸约定背后的共生智慧
当天,参与中华凤头燕鸥沿线保护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717守护“神话之鸟”国际志愿保护合作备忘录》,串联起中华凤头燕鸥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这种跨国合作源于保护需求的天然联结。2025年2月,马来西亚自然协会雪兰莪分会的志愿者在巴哥-文打湾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这是自1913年以来,该物种在马来西亚的首次观测记录,为迁徙研究填补了关键空白。作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环保组织,该协会通过“巴哥-文打湾迁飞路线项目”等举措,持续守护着勺嘴鹬等濒危候鸟的栖息地。
丁鹏看着中华凤头燕鸥的迁徙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正是各国志愿者记录的观测点,他说:“每一份数据都像拼图的碎片,汇聚起来才能完整呈现燕鸥的生存图景。”
韩国国立生态院的参与更凸显了跨国协作的深度。该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2016年全国无人岛调查中首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踪迹,随即推动栖息地被列为“特别岛屿”保护区域,并通过5年研究促使该物种在2022年被列为韩国一级濒危野生动物。“当我们在2016年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巢穴时,立即采取了信息保密措施,直到繁殖期结束才公布消息。”韩国代表在交流中分享的保护经验,让现场志愿者深受启发。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认为,“神话之鸟”是文明互鉴的自然使者,更是展示中国生态文明的自然名片,承载着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稀世价值。“民心相通需要载体,动物保护正是最好的友谊纽带。各国志愿者为保护中华凤头燕鸥齐聚,希望这份民间力量的交融,能向世界传递东方‘神话之鸟’的守护故事,更让中华凤头燕鸥成为联结友谊的象征。”赵中华说。
3
让“诗意守护”走向更远的山海
作为“守护‘神话之鸟’海外计划”的重要内容,象山将选派志愿者代表于2025年9月赴柬埔寨参加国际志愿服务协调组织(IVCO)大会,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展示等形式,向全球分享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的中国志愿经验。
这个由象山县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发起的计划,正构建起跨国保护网络:除赴柬埔寨交流外,2026年10月拟举办全球专业志愿服务联盟(GPBN)中国象山峰会,邀请20多个成员国家代表通过展区开放、实地参访等形式深化合作;未来还将携手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国际鸟盟等机构,面向中华凤头燕鸥迁徙涉及国家和地区招募“全球外籍观察员志愿者”。
“这次的交流活动,志愿者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候鸟踪迹、学习使用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在模拟监测中感受‘守护’的责任。”基金会理事长黄梦梦说,“这条从象山延伸至全球的志愿之路,浸润着‘万物共生’的东方智慧。”
来自印度尼西亚鸟类保护协会和泰国鸟类保护协会的代表也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前者在苏拉威西、马鲁古等物种特有性极高的地区开展社区保护项目,通过植树活动和学生实习培养保护力量;后者作为泰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保护组织,通过亚洲水鸟普查、城市鸟类调查等公民科学活动,持续推动鸟类栖息地保护。这些经验与象山的保护模式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东南亚地区鸟类保护的协作蓝图。
宁波志愿服务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中发布的《松兰山国际志愿服务倡议书》,既是对过往跨国守护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宁波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正以中华凤头燕鸥为纽带,让‘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倡议从松兰山走向更辽阔的山海,让‘万物共生’的理念随着候鸟的翅膀,飞向全球每一个需要守护的角落。”记者 吴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