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文:用精准与经验,让关节重获新生

贾学文(右)正在做手术。

【编者按】

在与疾病交手的战场上,他们以“绝活”为刃,以仁心为盾,将高超技术淬炼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让疑难重症化险为夷,助康复之路提速减痛。本系列将带您走近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些“匠心”医者,看他们如何在患者的生命褶皱里镌刻希望。

老话常说“人老先老腿”,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的承重关节,随着年龄增长,软骨磨损、骨赘增生等问题逐渐浮现,不少老人因膝关节骨关节炎陷入“疼痛-活动受限-功能退化”的恶性循环。传统观念里,关节置换手术总与“开大刀、剧痛、效果难料”挂钩,让许多患者宁愿忍痛十年也不敢迈步。而如今,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中心,运动医学科/关节外科贾学文主任医师正用20年的临床积淀,结合MAKO机器人辅助技术,将曾经的“高风险”手术变为精准、安全、高效的康复希望。

“机器哪有医生靠谱?”“早知如此,真不该拖”

67岁的张大爷(化名)被左膝疼痛折磨了5年,来到医院确诊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时,膝盖已疼到无法正常走路,甚至连蹲坐都成奢望。听说手术要用到机器人,张大爷的顾虑写在脸上。“机器万一出故障怎么办?机器再准,能有医生懂我的老骨头吗?”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许多患者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未知,总带着一份本能的抗拒。

“机器人就是我的‘第三只手’,方案还得靠我根据你的片子和身体情况定。”贾学文主任笑着解释,他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判断张大爷的关节磨损程度,结合CT建模生成的3D“关节地图”,精准规划截骨角度与新关节放置位置。手术当天,MAKO机器人如同精准的执行者,辅助这份定制方案稳稳落地。

术后第二天,张大爷惊喜地发现自己不用支具就能独自行走,但为了确保更好的康复效果,贾学文建议他前期还是需要使用支具辅助。二十多天后,张大爷给贾学文发来视频,展示自己在乡下小院自如活动。“多亏医生把得准,机器做得细,要是早知道恢复这么快,真不该拖!”张大爷感慨,“现在膝盖不疼了,连种田的活都能慢慢干起来了。”

机器人的“稳定手”放大医生的“精准度”

在骨科领域深耕20余年,贾学文主任在关节诊疗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医生要懂技术,但不能被技术绑架。”他说,MAKO机器人的核心价值,正在于让他的经验与方案“不走样”地落地。

传统手工手术中,医生需要凭借经验判断截骨角度和假体位置,难免存在“手抖即误差”的风险。而MAKO机器人如同给手术装上“北斗导航”,术前规划手术路径;术中机械臂以1毫米精度执行截骨,实时校准位置。此外,导航系统能实时显示整个下肢力线,医生可通过屏幕精准调整假体角度,避免因局部视野局限导致的力线偏差。

这份精准,最终化作患者看得见的获益——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术后康复时间大幅缩短,假体寿命延长,可满足30年-50年使用需求。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关节置换手术还将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定制方案——爱跳舞的人侧重灵活度,久坐者优化承重设计,让“量体裁衣”的康复成为可能。

当MAKO机器人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关节置换手术的变革便有了清晰的方向——机器负责“做得到位”,医生负责“想得周全”。手术不再是“碰运气”,而是有了精准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的三重保障。“借助机器人辅助技术,我们不仅是为了完成关节的精准置换,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重拾对品质生活的信心。”贾学文说。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

2025-07-16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4592.html 1 3 贾学文:用精准与经验,让关节重获新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