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打进去不到1分钟,我这僵硬了4年的手竟然就松开了。”曾因脑卒中留下“鸡爪手”后遗症的梁先生(化名),在宁波市康复医院接受神经射频消融术后,不仅恢复了手指功能,更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这项被他称为“康复质变”的技术,正为众多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打开新的希望之门。
1分钟松开4年“鸡爪手” 这姿势他盼了好几年
4年前,时任宁波某酒店总经理的梁先生因长期劳累诱发脑卒中,发病时正主持早会的他突然出现半边偏盲,随后半边身子失去知觉。经过急性期治疗,他逐渐恢复站立行走等基础功能,却被左手“鸡爪手”困在了康复瓶颈——手腕因屈肌肌张力过高呈僵硬蜷缩状,手指像鹰爪般紧扣,连抓筷子、握水杯都成奢望。
“最绝望的时候,我每天在家压手腕,压15分钟只能松弛1.5分钟,然后又恢复了紧绷。”这种状态持续了4年,其间他也尝试过口服药物、注射肉毒素等。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康复科主任郁耀平医生介绍,约8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类似的肌张力增高问题,而“鸡爪手”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
转机出现在一次与郁耀平医生的沟通中。郁医生介绍,医院创新引入的神经射频消融术,能通过微创手段解决运动神经异常兴奋导致的肌张力过高。今年5月,梁先生接受手术。术中,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将细针精准定位至异常神经,同时辅助他展肩、伸肘、伸指,调整到最佳治疗角度。局部麻醉下,梁先生清晰地看到自己蜷缩了四年的手指在1分钟内逐渐舒展。郁医生描述:“通过射频消融,过于紧张的肌张力缓解了,就像紧绷的橡皮筋突然松了,所以手指自然而然就能张开了。”术后梁先生谨遵医生的叮嘱,每天进行手部的康复训练。
两个月后的复查,梁先生向郁耀平展示了一张反手托下巴的自拍照,看似普通的照片却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梦想。如今的他不仅能抓牙刷、拧瓶盖,更重新回到酒店管理岗位,办公、生活等日常动作已无阻碍。
精准定位、微创操作、长效缓解
这项“不用开刀的神经修复术”带来新希望
脑卒中后为何会出现“鸡爪手”?郁耀平介绍:“神经损伤导致运动神经传导异常,肌肉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形成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传统治疗手段有两种,第一种是口服药物,如巴氯芬降低肌张力,药物影响范围通常涉及全身;第二种是肉毒素注射,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局部缓解。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治疗方式又有了新的突破。
宁波市康复医院创新的神经射频消融术,将传统用于疼痛治疗的射频技术创新性应用于运动神经调控。手术通过超声可视化定位,将直径仅0.7毫米的细针精准送达异常神经,利用射频电流阻断过度传导的神经信号,从而降低肌张力。其优势在于“精准、微创、持久”:手术时间大约30分钟,日间住院当天即可回家;临床数据显示,效果平均维持4-6年,且不改变神经解剖结构,可重复操作。对患者而言,这不仅是肢体功能的解放,更是尊严的重建——当“鸡爪手”松开的那一刻,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可能性被重新点亮。
“以前很多人觉得康复只能往一线城市跑,但其实在家门口的医院,用一根细针就可以解决困扰了病患四年的顽疾。”如今,宁波市康复医院已为多例省内外病患实施该技术,肌张力问题均获得良好改善。郁耀平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鸡爪手’的物理束缚,更要通过技术创新打破患者的心理壁垒——在宁波,一样能获得国际前沿的康复治疗。”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陈莎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