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宁波三中打算于暑期组织师生赴诸暨马剑等地开展“重走迁避路·传承抗战魂”的大思政研学活动。令老师们没想到的是,行程还没开始,感人的故事已经发生不少。
诸暨小学65岁的退休教师龚美华得知宁波三中想要做的事情后,积极投入到这段记忆的抢救工作中。她走街串巷,寻访当年三一中学的年迈校友,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珍贵口述。最近,她找到了当年的一张毕业照,让三中的老师们觉得无比珍贵。
一张泛黄毕业照揭开抗战办学史
这是一张鄞县私立三一中学的毕业照,拍摄于1944年。
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即今天的宁波市第三中学。这张毕业照的拍摄地,位于诸暨市马剑镇的一处竹林。一所宁波学校,去远在百公里外的诸暨山区办学,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翻开宁波三中的校史册,不难找到答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宁波城区时遭敌机轰炸,学校为安全考虑,一度暂避至西乡蜜岩(今海曙区章水镇),不久迁回城中。1938年2月,三一中学在浦江县沈家(今属诸暨马剑镇)设立分部,同年夏转移至今诸暨五泄镇的藏绿坞。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位于广仁街的三一中学本部解散,师生全部归入分部。1943年2月学校又迁至诸暨马剑镇马剑村的戴氏宗祠办学,直到抗战胜利才迁回宁波。宁波三中在诸暨办学累计有7年时间。
龚美华是马剑镇金家山村人,退休后热衷于当地史料的收集工作,今年7月,听说宁波三中准备带师生去马剑寻访当年学校迁避办学的史迹,便热心地奔波于各地,寻找证人,挖掘史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龚阿姨这几天的寻访几乎天天有收获。这张毕业照就是她在马剑村当年三一中学校友后代的家中找到的。
99岁校友手抚毕业照潸然泪下
陈正山(原名陈孝全),现年99岁,现住诸暨城区,三一中学1944届初中毕业,他可能是这张合照中唯一的健在者(最后排左四)。龚美华得知此人信息后,于7月11日上午驱车来到他家中,将这张珍贵的毕业照交于老人手中。
拿到照片的那一刻,老人潸然泪下。据老人讲,他家住马剑,但马剑当时没有中学,他初中一开始是在离家25公里的富阳县立初级中学读的,后来宁波三一中学搬到马剑,他就在家门口的中学读到毕业。应学校请求,陈正山老人当即提笔,为宁波三中写下了祝福语。
高中学历的陈正山,1946年春在当地创办了金竹坑小学。1949年4月参加解放军,任文教干事,1950年下半年转入教育单位,历任中小学校长、教师等职。于1983年9月从诸暨师范离休。
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三中的老师们发现,迁避诸暨办学的鄞县私立三一中学,虽然当时办学条件艰苦,但师资却是一流的。像语文老师姚伯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因避难回家乡教书;另一位语文老师周耿城也是当地硕儒,郁达夫曾赠诗与他;数学老师周介度讲课深入浅出,对学生关爱有加,后来成为杭高的全国模范教师——这张照片就是借用周老师的设备拍摄的。也因此,诸暨、富阳、浦江、桐庐等县的贫苦青年纷纷慕名来此读书,学生一度增至300人,学校还呈请浙江省教育厅增设高中部,今天的宁波市第三中学成为高中也是从马剑开始的。“这段历史的价值,正在于它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照亮未来的火把。”宁波三中校长夏炳说。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马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