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男子在篮球场突发急性心梗倒地,3名球友轮流为他实施心肺复苏”的消息引发热议。记者了解到,这名男子之所以能够从死神手里逃脱,除了3名球友10分钟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外,医护人员高质量、不间断的接力救助也至关重要。这场被网友誉为“最美接力赛”的生死救援,其实至少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1
打球时突发心脏骤停,醒来已是三天后
患者名叫杨迪科。6月21日晚上,正在慈溪市长河镇垫桥村文化礼堂旁的篮球场打球的他,突然毫无征兆地一头栽倒在地,同时心跳停止。三位一起打球的球友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分工合作,为他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约10分钟不间断心肺复苏后,救护车赶到现场,将他送往慈溪三院。
此时,杨迪科虽已恢复心跳,但病情危重。慈溪三院的医护人员一边不间断进行心脏按压和除颤,一边赶紧通知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乐元洁主任医师,希望能够提供医疗支援。
和以往每一次一样,已在家中休息的乐元洁立刻从家中出发赶往慈溪,因为着急,路上还闯了一个红灯;与此同时,在院值班的荀凯副主任医师和三位护士,在经过简单的准备后,也带着“救命神器”ECMO出发了。
1个半小时以后,ECMO团队在慈溪三院的急诊室碰头了。让他们惊喜的是,虽然患者心跳时断时续、很不稳定,但瞳孔没有放大、肢体也有不自主的活动现象,说明脑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还有奋力一搏的机会,“心脏停跳的最佳抢救时间是4分钟之内,因为大脑耐受缺氧达到5分钟-6分钟,就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高质量、不间断的心脏按压,帮助心脏泵血供给颅脑等重要器官,为我们后续的抢救争取到最大机会。”
经过简单而缜密的评估后,ECMO团队果断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并在ECMO的全程支持下转运患者到宁波二院。1个小时后,救护车驶入宁波二院,此时心内科、急诊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学科近20位医护人员早已集结完毕、严阵以待。心脏造影发现,杨迪科的右冠状动脉已100%堵塞,多学科团队为其紧急实施了ECMO支持下的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手术很成功。
术后第三天,杨迪科从昏迷中醒来,术后第十天,他顺利出院。出院那天,荀凯笑着对杨迪科说,“那天我一看你的入院信息,就想着一定要把你救回来!咱俩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这就是缘分!”
2
“我们和患者之间,都是‘过命’的交情”
记者了解到,像杨迪科这样的心血管意外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甚至不少患者不具备上转条件,这时候,ECMO就成了最有效的“救命神器”。
宁波二院急诊科ECMO团队杜力文副主任医师介绍,该院联合急救120以及慈溪三院、海曙三院、镇海中医院、奉化中医院等托管医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危重症患者协作以及转诊流程,使得三甲医院的ECMO资源能够有效地覆盖各区(县、市)。
一方面,宁波二院的专家团队深入托管医院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危重症患者到了基层医院后第一时间得到精准评估、有效救治,为之后的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宁波二院与急救120搭建了高效的转运通道。基层医院提出ECMO上机需求后,宁波二院专家兵分两路,备班的专家直接从家里出发,先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在院的医护人员带着ECMO设备由120送往基层医院。成功上机后,患者由120上转到宁波二院。
“反复完善摸索出来的这套救治流程,可以说是把时间卡到了极限。ECMO团队365天24小时待命,随时都能带着10多公斤重的ECMO设备出发。象山台胞医院距离最远,我们1个半小时之内就能到达现场,到达最近的海曙中医院就只要半小时。”杜力文说。
过去的1年里,宁波二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两支ECMO团队就20余次支援托管医院,完成杨先生这样的“生命接力”,ECMO上机成功率达100%,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
比如,慈溪的王女士因为暴发性心肌炎,突发心脏停搏、心源性休克。在高质量心肺复苏等抢救手段的支持下,她等到了宁波二院医护团队带来的“救命神器”,仅14分钟就成功上机,最终上转到宁波二院接受介入手术,转危为安。
比如,奉化的罗先生因外伤导致右胸廓畸形塌陷,肺部遭受重创,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宁波二院ECMO团队带着设备连夜赶到奉化,为患者上机并转入宁波二院。上机12天后,罗先生ECMO撤机,并转入普通病房。
“每一次带着ECMO下基层,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所以我常说,我们和患者之间都是‘过命’的交情!”杜力文对记者说,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正在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鲍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