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一北两场展览,出现了几乎一样的两幅作品。两件都是真迹,创作时间相隔近500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传移模写教学作品展”开幕,当代花鸟画家王雪涛先生的《雪梅斑鸠》是其中“典范”板块的一件重头作品,备受瞩目。两年前,上海龙美术馆推出十周年系列活动之“龙与士——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展出该馆创始人、著名收藏家刘益谦多件爱若珍宝的私人藏品,明代宁波籍院体宫廷画家吕纪的《红梅斑鸠图》是其中的焦点。
两幅图,若不细看,画面似乎相近到可以用于“找不同”游戏,只是画幅略有大小,将两画放在一起,一般人还真难以辨别哪幅是原作,哪幅是仿作。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1
画家摹仿前人作品,古已有之
或许会有人疑问,王雪涛先生的行为算造假吗?
首先打消一下这种疑虑。王雪涛的《雪梅斑鸠》,作于20世纪50年代,现收藏在位于济南的王雪涛纪念馆。此作是对吕纪《红梅斑鸠图》的模写,也就是临摹中又有改造。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中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如同书法学习中的临帖。早在南北朝的南齐,艺术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过著名的“六法”论,其中一法为“传移模写”,也就是通过临摹锤炼绘画技巧,传承作品。
今年,《雪梅斑鸠》出现在央美“传移模写教学作品展”的“典范”板块,该板块旨在揭示临摹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双重使命:既需传承古典法度,更要激活传统基因。
画史上,尤其是明中期以后,画家摹仿前人作品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一些画家的代表作中,也有不少此类作品,比如明代吴门画派、苏松派、华亭派的成员,就有不少摹仿五代和宋元诸家的。
这一风气,到清代及民国时期,更是达到高潮。清初的姑熟派、“四王吴恽”,近代的张大千、黄宾虹、金城(大收藏家王世襄的舅舅)等,都是这方面的高手,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乱真效果。
这件吕纪的《红梅斑鸠图》,绢本设色,立轴,168.6×97厘米。画的是一棵粗壮的老梅树,五只斑鸠蜷缩于树干上。画家采用工细的没骨画法描绘斑鸠,突出了鸟儿毛茸茸的羽毛质感,一只独立枝头,另四只两两成对,依偎在一起,生动逼真。严寒中,红梅怒放,梅枝上积了厚厚一层白雪。为了表现天气的阴沉,对积雪的处理,画家采取了淡墨渲染、只在树干上部留出空白的方法,一暗一明,蓬松的积雪便跃然纸上,冬日的阴霾清冷仿佛扑面而来。
王雪涛的《雪梅斑鸠》,纸本设色,立轴,165×81厘米。该画的高度和吕纪原作差不多,但宽度明显收窄。细看画面,原作中开阔的雪景空间被压缩最多,使梅枝走势与斑鸠位置异常紧凑。这种改变造成视觉中心点发生了变化,吕纪原画中作为配角的斑鸠,在这幅《雪梅斑鸠》中有了“主角光环”,这也反映了王雪涛在作画时的创造性劳动。
2
吕纪:明代工笔花鸟画第一人
宋明两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在绘画领域,也都迎来了极大的繁荣。这两个朝代,出现了多位喜好绘画的皇帝,不但自己造诣精深,还大力扶持文艺创作,比如设立画院,招录画家,给予官职和优厚的待遇。因此,宫廷绘画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花鸟画,是最受皇家垂青的一个画种,分别出现了黄居寀、赵昌、崔白、易元吉等一批宋代院体工笔画家和以边景昭、吕纪、林良为代表的明代宫廷画家。明代诸家中的成就,则以吕纪为最高。
吕纪(1439-1505),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今宁波)人,于明孝宗弘治年间应征入宫,供奉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使。以花鸟画见长,亦工人物和山水。他的花鸟画,有两种风格,起初是水墨写意,后期为迎合弘治皇帝喜好,画风转向工整富丽一路,并最终在这一路上形成强烈的个人面目,冠绝当时。清初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价吕纪“作禽鸟如凤、鹤、孔雀、鸳鸯之类,俱有法度,设色艳丽,生气奕奕”。后世更是对吕纪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推崇备至,称其将院体花鸟推到了气势恢宏的境地,他也被奉为“明代工笔花鸟画第一人”。
吕纪是一位勤奋的画家,目前存世作品不少,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明画全集》收录的就达46件之多。这些作品分布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
国家博物馆藏有他的《蕉岩鹤立图》,画的是溪岸冬景,一只仙鹤立于雪地,生动传神,仪态富贵;中国美术馆有《牡丹锦鸡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桂菊山禽图》,是吕纪的重要代表作,常见于各种美术史籍和教材;上海博物馆有《山溪春禽图》《雪柳双凫图》等,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锦鸡山茶图》,近两年在各地多次展出。
吕纪生活的年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其艺术在当时不仅名闻海内,而且声名远播,成为日本屏风画的来源之一。
3
王雪涛:艺术与宁波渊源深厚
王雪涛(1903-1982),河北邯郸成安县人,当代花鸟画名家。虽然他从出生、求学到工作、生活基本都在北方,但是其艺术养分的积累及风格的形成,却和宁波有着深厚的渊源。
为王雪涛打下坚实艺术基础的,是1922年至1926年在北平艺专读书的四年,绍兴人陈半丁(1876-1970)是其主要的授课老师。而陈半丁的花鸟画基础,很大程度上与宁波人严信厚和严子均父子有关。
1894年,19岁的陈半丁随表叔吴隐(字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到上海,在虹口严信厚的小长芦馆拓印为业。严信厚,慈溪费市(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著名实业家、上海商界领袖、宁波商帮鼻祖,书画造诣极高,当时正在制作《小长芦馆集帖》。在严家,陈半丁结识了吴昌硕。1906年严信厚去世,归葬故里,严子均曾邀陈半丁同赴宁波,之后又邀他到上海家中作画,不仅将收藏的历代名画供其临摹,还向他引荐了任伯年、蒲华、金城等画界好友。在与海上诸家的交流学习中,陈半丁画艺大进。1917年,陈半丁来到北京,先是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次年被北平艺专聘为教授。四年后,王雪涛成为他的学生,得其悉心指导,终成一代名家。
王雪涛传移模写的功力,为时人所公认。他对古代及当时画家作品的临摹,往往能达到乱真效果。其另一位恩师齐白石见过王雪涛仿自己的作品后,曾亲题“蓝已青矣”,称赞他青出于蓝。
王雪涛既能画工笔,也是写意花鸟画大师,笔下的芦雁堪称一绝,而严信厚同样精于芦雁图,最擅长的风格,正是小写意。从中可见,作为陈半丁弟子的王雪涛,其艺术与宁波的渊源不浅。
●新闻多一点
吕纪《红梅斑鸠图》和王雪涛《雪梅斑鸠》两幅画作,如果你有兴趣找找不同之处,这里给你透露其中一处,那就是落款。前者左侧偏下落“吕纪”款,并钤印“四明吕廷振印”;后者则在相同位置落款“雪涛”,并钤有两颗白文印章。
记者 楼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