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与疾病交手的战场上,他们以“绝活”为刃,以仁心为盾,将高超技术淬炼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让疑难重症化险为夷,助康复之路提速减痛。本系列将带您走近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些“匠心”医者,看他们如何在患者的生命褶皱里镌刻希望。
卒中,也就是常说的脑梗,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杨剑宏主任医师擅长“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这两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救治方法。他和团队更着眼于为患者拆除颅内“不定时炸弹”,防止再次发生卒中。
1
宁波阿姨遭遇最凶险脑梗 一米多长的导管在几毫米空间进退
70岁的朱阿姨近日因多发性脑梗塞被送至该院急诊室,她被确诊为椎基底动脉闭塞导致脑梗。
基底动脉是给脑干供血的唯一通路,如不及时开通,死亡率极高,由此导致的脑梗也被称为最凶险的脑梗。朱阿姨接受急诊治疗,病情稳定后,杨剑宏为其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
手术难度很大。术前检查显示,朱阿姨的基底动脉已经严重闭塞,堵塞超过了90%。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连接部位,像是灌香肠时用绳子狠狠捆扎一样,血管通路几乎成了“一线天”。杨剑宏形容:“相当于颅内埋藏了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发生脑梗,及时‘拆弹’非常有必要。”手术有两大难点:一是搭建血管通路,二是在复杂病变的管腔内“丝滑”操作。
做好充分的手术预案后,杨剑宏选择从朱阿姨手腕的桡动脉处置入导管,一米多长的导管在几毫米的狭窄空间内前行,抵达目标部位后先释放了一个长条形的球囊,血管壁很快回缩,再放置一个球囊,随后精准将支架放入目标位,释放支架……手术顺利完成。前后的影像图对比很明显,朱阿姨原本堵塞成“一线天”的血管恢复至几乎正常大小,血流恢复正常,以后因此发生卒中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脑梗介入治疗最关键的三个字是‘知进退’。治疗的关键是要把球囊、支架等送到目标位置,又要注意术中尽量‘悄悄过’,不要造成血管夹层或导致斑块脱落。”杨剑宏说,这很考验医生对解剖结构的了解和“知进退”的能力,也就是俗称的“手感”。
他介绍,在操作中,有时需要以进为退,有时则相反。这须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灵活的术中调整。在介入治疗中,既要考虑患者的当下,更要考虑患者的今后,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比如支架的落点和打开形态。
传统的脑梗介入手术从直径1厘米左右的股动脉处入路,术后患者须要卧床6小时-24小时。桡动脉直径仅两毫米左右,操作难度更大,但是患者术后无须卧床。杨剑宏团队现在还推出了虎口处的远桡动脉介入技术。他说:“如果医生多承担一点,患者就能少承受一些,很值!”
2
再小的手术都要做充分准备 “坚守本心,对每一台手术负责”
“静脉溶栓”相当于用药物等溶解掉血管内的堵塞物,“动脉取栓”则通过手术取走堵塞物。在患者身体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双管齐下,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很多医院,一般由内科、外科医生分别负责溶栓和取栓。杨剑宏则是宁波最早一批能熟练运用这两大治疗方法的医生,他说这样能给患者提供最优的一站式治疗方案。
该院脑血管病中心全年收治3000多例脑梗患者。对杨剑宏来说,是不是绝大多数手术都早已驾轻就熟?采访中,记者无意间留意到他手机上有个APP专门记录手术预案。采访次日,杨剑宏要做6台脑梗手术,他图文并茂地列出每个患者的基本情况、影像重构图、术中要点、注意事项等。比如,有的会特别注明“DSA和MRI测量数据有差异,术中复核,平衡哪个数据更精准”;有的标注有倾斜角度。
这是杨剑宏多年来的工作习惯,他也这样要求团队的年轻医生。他说,只有术前做了最细致的分析、最充分的准备、最完善的预案,才能实现术中最丝滑的操作。他感慨:“医生一定要坚守本心,对每一台手术负责。”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