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主角是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

天一阁博物院党支部副书记郑薇薇

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蒂尼米开朗基罗

今年是米开朗基罗诞辰550周年、中意建交55周年。6月30日,天一阁博物院与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开展了一场特别的“文化对话”。

当日,天一阁博物院党支部副书记郑薇薇连线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家、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蒂尼(Cristina Acidini),以“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精神”为主题,为大家深度解读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人生、时代背景与不朽影响,揭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与东方典籍传承的内在共鸣。

双方聚焦文化空间的传承价值。天一阁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历经450余年传承,现藏典籍30余万卷,其中珍本善本8万余卷,通过典籍文献延续东方文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博纳罗蒂之家则是米开朗基罗家族数世纪守护其艺术遗产的圣地。克里斯蒂娜教授介绍,博纳罗蒂之家珍藏着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真迹、文献、信札、素描与诗篇。“这座宅邸从未让米开朗基罗湮没于历史,反而在后代努力下历久弥新。”克里斯蒂娜教授说。

谈及米开朗基罗的创作轨迹,克里斯蒂娜教授回溯至1490年,这位天才少年不顾父亲希望其攻读法律的意愿,坚持选择艺术道路,先后在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兰达奥兄弟的作坊学艺,后进入由“豪华者”洛伦佐·美第奇建立的圣马可花园。这里收藏着大量古董雕塑,成为他雕塑启蒙的殿堂。

克里斯蒂娜教授在对话中介绍,米开朗基罗在15岁至17岁间,完成了《楼梯上的圣母》与《半人马之战》两件杰作。前者以浅浮雕技法呈现神圣场景,远景处大理石被打磨至近乎透明,有绘画般的空灵效果。后者则以高浮雕描绘希腊神话中拉庇泰人与半人马的激战,人物姿态张力十足,展现出他对人体肌肉运动规律的早期探索。后续创作的《持烛天使像》《圣保古吕像》等作品,既承袭15世纪艺术传统,又显露创新锋芒。米开朗基罗在大理石上刻下文艺复兴的永恒印记,这令人不禁联想到中国的石鼓文,因其刻石外形酷似鼓而得名。天一阁博物院珍藏的北宋《石鼓文》拓本,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其文字线条通过“捶拓”技法在纸上呈现出独特的凹凸质感。这两者,就像东西方“凿刀”在石质载体上写下的对答。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雕像与宁波颇具渊源,2006年这件作品的精美复制品被佛罗伦萨市政厅作为友好的文化使者赠予宁波,一直矗立于宁波大剧院门口。克里斯蒂娜教授介绍,1501年米开朗基罗听闻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工坊有一块被弃置数十年、布满孔洞的卡拉拉大理石,此后三年,他在严密围挡中雕琢作品、打破传统,创作出的《大卫》完美融合了神性与人性,米开朗基罗也藉此成为文艺复兴的巨匠。

据悉,这是天一阁博物院推出的第十二期TianyiTalk。接下来,天一阁将继续扩大国际“朋友圈”,创新对话方式,互鉴文明交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记者 谢舒奕 通讯员 王旭

2025-07-01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1867.html 1 3 主角是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