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西重影 竟是“死亡三角”长了肿瘤

周巍(中)医生在手术中。 资料图片

“太厉害了,通过这么一个小窗口,就能把埋在我脑子底部的肿瘤给切除了!”近日,40岁的董先生从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出院。他感谢周巍主任医师团队帮自己成功在“死亡三角”手术,战胜病魔。

1

视物重影竟是颅底肿瘤惹祸

董先生平时身体素质很不错。一个月前,他看东西出现了重影。几天后,他来到宁波市第二医院眼科就诊,后被转诊至该院神经外科。

核磁共振等检查提示,董先生颅底岩骨斜坡区长了一个脑膜瘤,大小为3.5厘米×3.0厘米,肿瘤包绕基底动脉并浸润脑干腹侧。看东西有重影正是由于肿瘤压迫滑车神经导致的。

这对董先生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更让一家人胆战心惊的是,肿瘤位置非常特殊。岩骨斜坡区被视作手术“死亡三角”。

周巍介绍,颅内肿瘤的手术难度和位置关系密切。颅底肿瘤手术因其解剖复杂性被视为神经外科“珠峰上的手术”。通俗地说,一部分颅内肿瘤,打开头盖骨后就得以暴露;颅底肿瘤则藏在深部,难以暴露,手术难度自然也更大。

颅底分为前颅底、中央颅底、后颅底,中央颅底是最核心的区域。12对颅脑神经中,3-12这10对(神经)从中央颅底发射。这一区域的手术难度也是颅底肿瘤中最大的。

岩骨斜坡区正位于中央颅底。岩骨斜坡区脑膜瘤更因紧邻脑干、椎基底动脉及多组颅脑神经,长期被视为手术“禁区”。

以董先生的情况为例,由于肿瘤紧挨着脑干、基底动脉分支血管,包绕着众多的颅神经,任何结构的损伤都将导致严重后果。传统术式并发症率超30%,几乎不可避免会发生功能障碍甚至昏迷死亡。

董先生面临着人生的两难:一方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办法;另一方面,要在“死亡三角”做手术,不得不和死神“抢命”。

2

从“开颅巨创”到“精准微创”

经过与董先生及其家属的充分沟通,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后,周巍团队开始了手术。

手术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暴露肿瘤,二是切除。

术中,根据事先拟定的手术方案,医生没有做开颅巨创大手术,而是在其颞下开了一个3厘米×3厘米的骨窗,实行锁孔入路的微创手术。周巍形容:“类似于通过门镜孔看到门外的场景,医生利用脑组织和颅底之间狭窄的自然间隙抵达肿瘤,实现微创。”

接下去要做的是切除肿瘤。

手术空间主要从哪来呢?

团队李济平主治医师介绍,空间一是来自然间隙,二是利用特殊手段,降低脑组织压力,腾挪出一点点空间。哪怕双管齐下,留给医生的手术操作空间只有1厘米-2厘米。

周巍形容,手术类似在夹缝中“走钢丝”,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尽量规避脑组织、神经、血管损伤。每个结构的微小损伤,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产生是极为严重后果。

耗时6个多小时的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全切了肿瘤,脑组织、神经、血管也完好无损。

3

手术医生培养周期要15年-20年

术后两天,董先生可以下床活动。他惊喜地发现:“看东西正常了,从肢体到感官,没有哪里被损伤到!”

医生评估后证实,这例手术既实现了从“开颅巨创”到“精准微创”,也实现了从“功能损伤”到“零并发症”的转变。

术后10天,董先生顺利出院。

周巍感慨,对这种高难度的颅底手术来说,手术台上1分钟,手术台下10年功。

比如,该疾病的发生率极低,不到十万分之一,但医生平时必须有这方面的积累;

比如,该院神经外科设有专门的解剖实验室,环境、设备和手术室几乎一样,医生们可以做各种模拟和练习;

比如,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解剖结构认识要求非常高,培养周期至少需要15年-20年;

比如,术前需要融合核磁共振、CTA等各类检查,进行多模态重建,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

比如,要时刻以“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为标准进行快速、精准决策。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

2025-05-2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5236.html 1 3 看东西重影 竟是“死亡三角”长了肿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