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脉承古今,生态耀四明

从“一条路” 看一座城

全国主流媒体聚焦 宁波“七彩惠民路”

媒体团参观中海实验学校小学门口的“最美上学路”。记者 张培坚 摄

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最美上学路” 在市政道路美化的同时,把校园文化通过彩绘、小品等形式,融入到校外连廊、护栏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日湖菜场“放心菜市路” 通过整体升级人行道铺装、扩充非机动车停车位、改造排水系统、焕新其他配套设施,实现全方位焕新。

宁波市第一医院“暖心就医路” 采用沥青+铺装组合材料,明晰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布界限,进一步改善障碍人士出行环境。

5月15日,“文脉承古今 生态耀四明”主流媒体宁波行活动的重要一站,是到中海实验小学门口,看看孩子们的上学路。

一边是闹市区的车水马龙,一边是校园的琅琅书声,来自全国近30家主流媒体的朋友们驻足于蓝绿相间的风雨连廊前,以这条仅百米长的“最美上学路”为起点,开启了一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深度观察。

“螺蛳壳里做道场”

的极致功夫

当天,媒体团来到学校门口时,上学早高峰已过去。鄞州区市政设施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张莺介绍,这儿本来是规划给老师停车的,后来因为上学放学时上千家长常堵得水泄不通,干脆改成回形连廊,开了4个通道。上学时孩子们跟小鱼儿似的从四方进来,暗合学校“海纳百川”的育人理念。

设计时,从连廊宽度、绿植高度到地面色彩和平整度,每个小角落都藏着对孩子们的贴心考量。

站在宽敞的连廊下,欣赏着护栏上鲜艳别致的铁艺海棠和玉兰,镜头对准塑胶场地中央的“I LOVE ZHONGHAI”和围栏下方那句励志标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筑梦的力量”,大家纷纷感慨宁波“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极致功夫。

“以前接送孩子像打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现在可以坐下来,目送孩子进校门,一下子岁月静好了。”家长的这段感慨,被云南春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滨记进采访本。他留意到,连廊下的班级等候区还贴心地为家长设置了座椅:“从很多细节功夫可以看出,宁波基层治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上下学高峰,校门口堵成“一锅粥”是很多城市的常态。自2021年起,宁波针对校区老旧、道路环境较差的学校,专门给这些“老大难”路段动起了“微整形手术”,将每所学校的文化特色融入改造方案,精心打造“最美上学路”。

温州晚报编委王若江用多个“最美”概括其感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波鄞州“最美上学路”上,最美的细节、最美的色彩、最美的引导,既在日常里固化了文明习惯和成果,也彰显了一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度和高度。

中国晚协文化新闻分会会长王文坚总结:“这里的改造没有大拆大建,但是把老百姓方方面面的需求都考虑到了,可以说用绣花功夫缝合了城市治理的‘最后几十米’,这种务实创新的宁波解法,应该为更多的城市借鉴。”

七彩经纬织就的“幸福路网”

精雕细琢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上学路。在宁波的城市地图上,190余条各具特色的“七彩惠民路”,惠及学校、医院、菜场、社区等160余所(个)单位,为需求不同的群体量身定制、带来便捷,也让更多在这座城市踏实前行的人们,不经意间眼前一亮,心里一暖。

比起学校,医院门口的拥堵更让人头疼:私家车绕着圈找车位,电动自行车见缝插针往里挤,行人得在车缝里玩“穿越火线”,要是再遇上下雨天,场面就像“兵荒马乱”的灾难片。

为此,相关部门开出了“暖心处方”。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门口打造了“暖心健康路”:地面铺上了会“呼吸”的新材料,雨天走路也不怕踩到“水雷”;盲道可以直通门诊楼,轮椅推着就能顺溜进门;那些犄角旮旯的废弃台阶、绿化带,也变身为整整齐齐的停车位。地上绘制着清晰的行进箭头,引导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走各的道……

而菜场边、商业中心边的人行道改造,也大大提升了购物体验。

日湖菜场“放心菜市路”的黄蓝导流线鲜艳明亮,仿佛脚下踩着阳光沙滩,老旧的消防栓也换上了彩色的“新装”。在大家不留意的地方,还改造了排水系统,加强了清淤养护,提高了路面平整度,现在雨天买菜鞋不湿、脚不滑,走起来比超市还方便顺溜。

来福士广场“时尚购物路”则演绎着商业与民生的共融智慧:这里设置了宁波首个商超周边外卖停车专用区,标识醒目且养眼,以便进出频繁的外卖小哥可一眼看到,冲进店里拿了东西就能撤。

“毛细血管”里的基层治理

如果说机场、高铁、高架等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脸面”,那么学校、医院、菜场、社区周边的马路和人行道,可以比作城市的“毛细血管”。“走不安全、走不畅通、走不舒适”等顽疾,看似不会伤筋动骨,却在细微处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宁波市文明办主任童华斌把惠民路的建设比作一场持续的“微创手术”。

今年宁波将“七彩惠民路”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学校、社区、医院、农贸市场等七类人流密集且出行矛盾集中的区域,提升群众出行质量和文明意识。从护航学童的风雨连廊到疏通就医的盲道闭环,从分流的菜场导流线到特定的商超停车区,每条特色道路都是解剖城市治理难题的“定制化手术”——既精准破解上学、就医、购物等高频民生堵点,又以绣花功夫重构人、车、城的共生关系。

“这种将群众需求转化为毫米级改造的实践,让城市治理从硬件升级延伸至情感联结,既有民生温度,更具现代化维度,也打造出了现代化基层治理市域样板的文明品牌。”童华斌评价。

洁净有序的环境、以人为本的细节,勾勒出“烟火宁波”的文明景象。一圈走下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林如敏深有感触:“在宁波的街巷里,我看见了城市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那些风雨廊下的笑声、菜场导流线前的从容、医院盲道旁的安心,共同拼贴出人民城市的幸福图景。”

记者 樊卓婧

2025-05-16 全国主流媒体聚焦 宁波“七彩惠民路”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4057.html 1 3 从“一条路” 看一座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