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制作有哪些工序”“空斗墙是怎么砌筑的”“为什么有的墙面抹灰,有的不抹灰”“调配熟漆的桐油又是从哪儿来的”……
5月13日,走进庆安会馆修缮工程现场,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小白”,向工程队的老师傅们连问“十万个为什么”。
“这是庆安会馆开启修缮工程以来,第一次向社会打开大门,邀请学生进来参观,实地感受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与细节。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收获对中国传统建筑与营造技艺的感性认知,从而建立起情感的联结。”庆安会馆修缮工程推进专班负责人戴科峰说。
1
把工地变成“课堂”
戴好安全帽,了解安全须知,13日上午9时,一群面容青春的学子从庆安会馆侧门鱼贯而入。
迎接他们的是拥有几十年古建筑营造与修缮经验的汪加付。“庆安会馆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建筑,宫门较小,到后面空间越来越大……你们能分清穿斗结构和抬梁结构吗?穿斗结构和抬梁结构都是中国建筑普遍采用的构架形式,抬梁结构让空间更宽广……”古建筑课本上的知识点,在“汪工”现场讲述下显得真实可感。
“庆安会馆作为一座在1850年至1853年间建成的建筑,规模宏大,用料考究,雕刻精美。总体平面布局呈喇叭型,前小后大且地势越来越高,符合中国古建筑‘大肚能容’‘步步高升’的理念。”汪加付在现场“开课”,“它主要呈现清晚期风格,同时保留了一些清中期的作法。比如从这个柱础的腰线就可以判断,时间越晚,腰线一般越靠上,雕刻浅而细腻……至于做门楼的砖雕,要选很细的泥,在泥坯上雕刻好,再去烧。”
相比教科书,汪加付的讲述更多从匠人的角度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庆安会馆北侧有一面空斗墙,正在重砌,一处剖面正好做教学。工地负责人王秀灿在现场向学子演示了墙面的砌筑方法,砖块从不同角度穿插,起到不同的承重作用。
“空斗墙也叫空心砖墙,省料,又可以隔热、保温,还能防潮,足见老祖宗的智慧。”王秀灿说。
“我们自己参观,只能看到外立面,一般是看不到这种内部结构的,这次机会很难得,能够看到一些很具体的做法,非常精彩。”建筑系大二学生洪晨烨说。
2
嫩豆腐也能当原料刷柱子
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用砖石材料。此次庆安会馆修缮工程,除了泥瓦作和油漆作,也涉及一部分木作。
比如大殿与戏台连接处,能看到一些漏雨点,以及木构件槽朽开裂需要修补的部分。“漏水、干湿交替、自然损坏都会影响木作。”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原工作人员傅亦民研究馆员在现场表示,“如果影响受力就需要替换构件,不影响的话,可以采用局部修补,比如用镶补木条的方法。”
庆安会馆有前后两个戏台,其中前戏台的侧面下方木枋有较大裂缝。“在裂缝间开一个燕尾榫,连接上下,能起到比较好的加固作用。”傅亦民说。
有53年从业经历的漆作师傅金士斌,还现场向师生们演示了大漆和石膏腻子的调配方法。“这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生漆,天然材料;生漆加上桐油,再加矿物颜料,配置后,就可以往柱子上刷……我们还会在柱子上刷石膏腻子,原料包括嫩豆腐、石膏、生漆……”金士斌说。
看着金师傅用铲刀熟练地从豆腐盒里挖出豆腐,和其他原料一起搅拌,在场师生都瞪大了眼:“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吧?竟然可以用来刷柱子!”
“豆腐用处很大,拌在这些原料里,可以增强黏性。这也是传统工艺,我17岁跟师傅学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做的。”70岁的金士斌解释说。
3
“研”“修”并重,建立参与式修复机制
“这是我们第一次带学生上脚手架,走进正在修缮中的古建筑工地现场。”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姚颖表示,像这样近距离地观看,跟平时走马观花全然不同。有老师傅们的讲解,展示工艺,不厌其烦地回答“小白”提问,让师生收获满满。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还聆听了庆安会馆修缮工程推进专班技术负责人张延带来的《庆安会馆修缮工程中的意与匠》微讲座,从实操层面理解建筑工艺。
“目前来看,庆安会馆距离上次修缮是20多年,可能下次修缮,就轮到你们了。”张延风趣地说,“修缮现场,其实也是最好的课堂。只有人在工地,你才能真正揣摩到古人的匠心,读解工匠精神,理解古代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意念与构思,了解庆安会馆所承载的传统技艺与文化内涵。”
据了解,这也是庆安会馆修缮工程启动以来举办“工地即课堂”系列活动的第一期,后续他们还将与其他高校与社会团体接洽,邀请公众在安全前提下有秩序地走进工地,感受古建筑的精妙与营造技艺。
记者 顾嘉懿/文 张培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