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识农具的“女娃娃” 到熟练操作农机的“新农人”

00后姐妹在农场田野“播撒”青春

卢紫怡正在操控无人机。学校供图

蒋钰欣正在操作现代农机。 学校供图

农忙时节,在余姚市马渚镇勤为径农场的稻田里,三位头戴草帽的姑娘正麻利地拌种、调试设备。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响起,一架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播撒下一粒粒种子。

阳光晒红了姑娘们的脸庞,她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我们‘新农人’的勋章!”

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卢紫怡和蒋钰欣,正是这三位“女飞手”中的成员。近日,两位女生回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择入乡创业,参与项目运营,从不识农具的“女娃娃”到熟练操作农机设备的“新农人”,从短视频“小白”到吸粉数千的“农业知识科普达人”的故事。

1

卢紫怡的乡村研学梦

让精神共富不落下任何人

“许多人将大学毕业视作人生的转折点,有人选择回乡,有人选择去大城市,但是我却选择了种地生活,迈出了农业创业的第一步!”课堂展示的视频里,卢紫怡手持无人机走在田间,笑盈盈地说道。

这位研学旅行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来自宁海,两年前还是“听到上讲台就腿软”的腼腆姑娘。她的改变,始于一场支教——两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浙江丽水、绍兴、宁海、象山等地的偏远乡村,行程1200多公里。在丽水的一所村小,当她在研学活动中播放无人机种植科普视频时,孩子们兴奋地盯着画面直拍手,仰着小脸说:“姐姐,我也想开一下这个会飞的机器!”

乡村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和对探索大千世界的渴望,成了卢紫怡入乡创业的种子。2023年,她与同学蒋钰欣加入余姚勤为径农场实习,开始探索“农业+研学”的新模式。“乡村研学不是换个地方玩泥巴,而是要让孩子理解土地的价值。”卢紫怡目前是农场研学业务前期筹备的主要负责人,在她设计的研学课程里,孩子们不仅能亲手操作无人机,还能跟着老农学习节气知识、在稻田边写生。“我希望未来参加农场研学的同学们,不仅能够了解传统农业的发展,更能够体会科技兴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农业正在发生的转变!”卢紫怡说。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研发开拓研学项目,她曾在奉化桃山里跟着老农反复练习桃枝修剪直至双手起泡,也曾不小心把三轮车开进沟里。“摔一身泥算什么?土地教会我的比课本多得多。”

但困难远比想象中沉重。团队缺乏专业摄像师,她硬着头皮自学剪辑,用手机拍出第一条“土味教程”;研学场地需要改造,她带着成员们用旧木板搭建“自然教室”;职业选择不被家人理解,她熬夜撰写方案,最终凭“农业研学助力银发经济”项目拿下市级职业规划大赛银奖,也因此使家人的观念有所改观。

“终身学习、精神共富不落下任何人,大家都可以追求和享受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我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大学生入乡创业,可以做的有很多。”卢紫怡说。

2

蒋钰欣的新媒体突围战

“把农业变‘潮’!”

与卢紫怡不同,蒋钰欣准备在涉农新媒体运营方面大展拳脚。这位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坦言,自己虽然来自东阳农村,但此前并未深入了解农业,甚至连农具也认不全,一年前凭着一份对乡土的朴素情感,选择到勤为径农场试着“先干干看”。

让蒋钰欣大开眼界的是,在科技的助力下,农业早已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景象,在农场负责人朱涛的指导下,从植保无人机、插秧机等设备的操作到挖笋、采茶等技能的学习,从短视频运营到直播营销,她都试了个遍。

更让蒋钰欣意想不到的是,自认曾是内向“I人”的她,竟然还能被激发出“E人”的一面,能够从容地面对镜头,用诙谐接地气的语言讲解农业知识。“要让年轻人觉得农业酷起来!”她和卢紫怡参与创建的短视频账号“小农学农(甬小宁)”,农业知识被拆解成“接地气”的冷知识:“当北斗导航遇上拖拉机,种地都能‘躺赢’”“无人机播种一天能顶50个人工!”

但最初的拍摄堪称“灾难”。非科班出身的她,举着云台的手总在抖,剪辑出的视频节奏混乱,点击量寥寥无几。更棘手的是涉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的“硬骨头”——为了讲清头采茶的特点,她上网搜索了关于茶的一系列资料,还追着茶场老师傅问了大半天。流量密码的摸索则更像一场“持久战”,她研究抖音算法,把干货浓缩在前三秒:“你知道吗?余姚这座智能大棚藏着‘植物ICU’!”

辛勤的付出终于转化为可喜的成果。不到一个月,40多条视频浏览量破万,点赞8000多,评论区更是一片火热:“姐姐带我种地!”“原来现代农业这么高科技!”

3

产教融合的田间课堂

00后掌握“智慧稻田”

两位姑娘的蜕变,映射着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缩影。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与勤为径农场共建的“田间课堂”里,无人机操作、研学策划、短视频运营被列入必修课。农场负责人朱涛记得,第一次带学生下地时,连田间的小路都走不稳,“现在她们能一边讨论视频脚本,一边指挥插秧机无人作业”。

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直面真实项目:为农场设计研学动线、撰写短视频脚本甚至参与“模拟面试”——朱涛会突然抛来难题:“如果研学中孩子被蚂蟥咬了,你怎么处理?”“策划一个饲养100种小动物的研学项目”。

这种“实战”让教育有了泥土的质感。卢紫怡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农时谚语,蒋钰欣的电脑里存着20多版剪辑模板。而她们的实践,正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农场研学业务筹备加速、一条爆款视频让农场收到多笔小龙虾垂钓的预约订单;当初质疑“小姑娘能种什么地”的老农,主动要求入镜拍摄,共同宣传家乡农业。“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敢闯敢试的劲儿。”朱涛感慨。

问及未来,卢紫怡计划考取“乡村运营师”证书,蒋钰欣则想组建专业团队,“让农业科普像明星带货一样火,使流量成为‘留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业、了解农业”。两位同学均表示,走上入乡创业这条路使自己受益匪浅,今后将持续深耕乡野,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一二三产农旅融合发展大有可为,马渚镇正在和浙江工商职院研学旅行管理专业共建‘青年入乡实践站’,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返乡创业的政策,入乡创业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期待着更多‘新农人’的加入!”朱涛在课堂上热情地向大学生们邀约道。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姚敏明 成奕昕

2025-05-14 00后姐妹在农场田野“播撒”青春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3632.html 1 3 从不识农具的“女娃娃” 到熟练操作农机的“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