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老服务场地不够,普遍反映硬件跟不上;助老志愿者青黄不接,新鲜血液吸收难;想做更细化的事,但资金和资源支撑不足……这些难题是当前宁波不少社区在助老服务上面临的共性问题。
为此,海曙区委社会工作部发起“分类领航社区梯队建设计划”,以南门街道郎官社区为领航社区,联合集仕港镇春华社区、明馨社区,白云街道丽雅社区,望春街道五江口社区,鼓楼街道孝闻社区,共同组成助老服务精细化探索小组。
5月12日上午,助老服务精细化探索小组“组长”郎官社区组织6个社区的老年协会骨干,共同交流探讨“为老服务,我能怎么干”,携手寻找提升为老服务精细化水平的方法。
1
构建多元化
为老服务体系
“我们以需求为导向,以 ‘一主二辅’为切入点,持续优化为老服务。”郎官社区党委书记阮维芳介绍。
所谓“一主”,是指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其服务安排丰富且实用。周一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周二提供磨刀、缝纫服务;周三安排理发;周四修脚;周五开展老年电大课程,传授养生保健知识,课后还为老人提供卡拉OK活动。
“二辅”包括:红纽带党员暖阳志愿服务队,每周四开展志愿服务。服务队以退休老党员为骨干,采用轮流制,吸引带动有爱心和余力的老年居民参与。志愿者依据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每月4个小分队参与服务,内容涵盖超声波镜片清洁、皮带打孔、量血压、零工就业对接、磨刀等。截至目前,已开展22场活动,精准服务近700人。在服务过程中,还不断收集居民需求,探索治理新路径。同时,针对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弱势老人,社区阳光关爱队和安检队每月上门量血压测血糖,链接新欣医院资源,由志愿者和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老人的生活健康保驾护航;他们还定期为老人检查水电煤气,遇到小修小补的问题也会顺手解决。
2
依托辖区资源开设公益课程
来自鼓楼街道孝闻社区的张惠法介绍,随着社区硬件条件的改善,依托全龄友好空间阵地“喜闻乐见”居民生活馆,链接海曙区社区学院、社会组织团队“银龄纪”及社区达人,面向辖区内外居民不定期开展太极拳、八段锦、国画、舞蹈、瑜伽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课程;依托鼓楼广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链接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华慈医院等辖区单位资源,定期开展系列健康公益讲座;依托社会组织一条街,每月集中力量为老年人提供15分钟生活圈内的便民服务。
此外,孝闻社区还组织物业、党员志愿者、有技能专长的小区居民与老年人结对“朝夕相伴”,打造银发党支部、“暖心”助老服务队等3支品牌团队,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理发、维修、老年康养、心理疏导等服务。
3
为老年居民量身定制“金银服务卡”
望春街道五江口社区为辖区老年居民量身定制“金银服务卡”,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人、残疾人持金卡一年可享受4次免费理发,80岁以下老人持银卡每次收费10元,理发服务在每周二、周四上午,有特需的老人也可预约上门理发。
五江口社区还设有缝补坊,提供各类缝补服务,凭卡仅收取成本价。除定点服务外,社区还成立“吾家儿媳”为老走访队,志愿者组队每月上门为高龄老人,尤其是独居的老人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服务,更有代买菜、代配药、精神慰藉等延伸服务。
4
精准定位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白云街道丽雅社区构成复杂,存在农村拆迁并入的情况,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有40多位,为老服务需求增长迅速。老年居民骨干纪红介绍,社区联系辖区饭店,为持有独居老人卡的老人提供拼饭打折服务,还可送餐上门,服务对象逐渐扩展到空巢、丧偶老人。
丽雅社区推出“免费点心来‘点卯’”活动,通过为老人提供免费点心的方式确定当日重点关注人群。针对耳聋老人,社区安装“声音+闪光”门铃;为卧床老人链接医院资源,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另外,每周二、周五,社区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豆浆,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区赞助、居民个人捐赠。
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状态,丽雅社区还把他们分为“活力老人”“失能老人”,以老助老,实现为老服务“内循环”。又根据老人需求将服务内容分为“文体类”“公益类”“照护类”,满足老人们丰富文化生活、发挥余光余热、享受日常照护等各类需求。
5
“老老相扶”
缓解居家养老困境
集士港镇明馨社区地理位置较偏,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突出。社区食堂为老人办理爱心卡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并采用“老老相扶”互助模式,由老年人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送餐+陪伴”服务,不仅按时将热乎饭菜送到老人家中,还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如代买生活用品、更换灯泡等。此外,社区还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计划引导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尝试结伴养老,进一步缓解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集士港镇春华社区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公益集市,通过制作点心进行义卖,收入除成本等支出外,捐入社区互助基金账户,用于助老活动开展。另外,志愿者还会在传统节日协助社区开展活动,邀请居民同吃同乐。“为老服务中要关注老人精神需求,我们考虑搭建平台让老人更有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好地融入社区。”参会的社区老年居民代表说。
6
聚焦难点痛点
探索精细化治理新生态
现场,大家还围绕为老服务中的难点痛点展开头脑风暴,讨论内容涉及老人遗嘱有效订立、老年痴呆患者的关注与照顾等法律和服务问题,同时提出建立“会长人才袋”,对志愿者的特长、性格特点等进行分类,挖掘新鲜志愿血液。
阮维芳表示,精细化服务关键在于用心程度,而非投入力度,要把笼统的“老人需要照顾”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将零散经验沉淀为可复制的“工具包”。
此外,各社区还一致认为,独居老人中,男性群体的生活技能普遍比女性差,在失去老伴后,更需要社区对他们加以关注。这也是探索小组接下来在实施精细化服务过程中要介入的一个重要群体。
此次交流活动,让各社区在为老服务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未来,随着交流的深入和服务的持续推进,相信各社区能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爱和温暖。”海曙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吴凡 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