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商银行宁波新城支行营业厅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诈阻击战”。
客户贺女士神色匆忙地来到柜台,要求紧急办理20万元的跨境汇款业务。当班营业经理注意到贺女士异常焦虑的状态后,立即启动反诈核查机制。经了解,贺女士声称需支付“香港好友陈某”代购奢侈品的订金,此前通过手机银行跨境转账失败后,对方以“限量商品即将售罄”为由不断施压,故贺女士焦急前往柜面进行汇款操作。
在深入沟通了解后,该行营业经理发现,该交易存在较大风险,贺女士所谓好友仅为微信联系人,既无实际接触也未留存电话联系方式。随即,该行营业经理致电鄞州区反诈中心,核实到该收款账户为香港高风险账号,贺女士汇款金额也恰与该中心发布的预警线索吻合。
面对情绪急躁的贺女士,营业经理采取“双线作战”策略:一方面,以“系统需升级跨境汇款审核程序”为由暂缓交易,稳住贺女士情绪;另一方面,迅速联系鄞州区反诈中心进一步验证。最后,经警方核查确认,该收款账户实为电信诈骗团伙操控的洗钱账户。在银行工作人员与公安干警的耐心劝导下,贺女士最终识破骗局,避免了巨额资金损失。
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电信网络诈骗具有以下特征,需特别关注:
1.伪装熟人,虚构紧急场景。不法分子通过盗取社交媒体账号、监控朋友圈动态、精准复刻“熟人”的语言风格来冒充亲友身份,骗取金融消费者信任,并以一些“较为紧急,需立即汇款”的理由,催促金融消费者尽快进行转账汇款,最终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2.绕过正规渠道,诱导线下操作。不法分子会以“系统升级”“转账限额”为由,要求用户通过第三方平台、陌生链接等方式完成交易,引导金融消费者脱离银行系统的风控监测,从而加大资金追回难度。
3.利用技术漏洞,伪造交易凭证。不法分子会通过朋友圈发布虚假转账截图、退款页面等,来增强交易可信度,打消金融消费者疑虑,甚至冒充银行短信通知,让用户误以为该交易真实存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网络支付安全关乎每个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广大金融消费者需谨记,在进行转账汇款前,充分了解对方信息,核实交易真实性,切实守护自身“钱袋子”安全。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王俊杰 张宏伟 高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