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打针是护士的基本功。宁波市第二医院静脉治疗护理门诊的负责人周琴是一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她和4位同事一起打着医院里最特别的一类“针”——长度在10厘米-60厘米不等的导管,有效期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这类特殊的“针”,尤其为需要放化疗的肿瘤患者,血管条件差又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舒适的治疗方式。
“因为患者有需要”
2013年,周琴和另一位同事由医院选派参加PICC培训并通过考核,成为PICC专科护士。PICC的全称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
当时怎么会成为一名PICC专科护士呢?“因为患者有需要。”周琴回忆,当时她在乳腺外科工作。传统的化疗给药,需要将钢针从手背静脉打入。有些患者因为长期扎针,血管条件差,很难扎针。而且,有时候患者手指稍微动一下,就会发生药物外渗,容易导致皮肤、组织溃烂。经常有患者手背烂了几个月都无法愈合,伤口触目惊心。
当时,PICC技术开始在乳腺外科应用。一次置管能用一年;不影响日常活动;药物不容易外渗……很多患者希望能用PICC置管来代替传统扎针。周琴很快掌握了PICC置管技术,她意识到,还需要学会如何去维护、护理,预防并处理并发症。学成回来后,医院成立了专门的PICC专科。周琴和同事负责全院患者的PICC置管、维护和并发症处理等。
10多年来,导管不断更新,通路迭代,周琴和同事也从PICC专科护士成长为静脉治疗专科护士,PICC门诊也在2024年升级为静脉治疗护理门诊,医院也成为市内首家省级静疗专科培训实践基地。她和同事们目前一年完成静脉置管3000余例,门诊维护量达10000余人次,还承担了院外会诊的任务。
“患者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们迎难而上”
“如果把普通护士类比为全科医生的话,专科护士更像是专科医生,要在某个领域成为技术专家。”周琴感慨,除了专业培训外,更多地要在临床中学。2014年,肠癌晚期伴有多发转移的董先生由妻子推着来到周琴的诊室。周琴评估后,发现转移的肿瘤已经压迫其上腔静脉,无法在上肢置管。董先生表示,那只能放弃了。周琴却没有放弃,她提出可以通过大腿上的静脉穿刺,将管路放置到下腔静脉,但她坦言自己没有尝试过。
“我相信你,试试看吧,失败也没关系。”在听周琴详细介绍并发症风险等后,董先生夫妻表示仍希望尝试。置管成功后,董先生每周来周琴的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直至完成半年的治疗后才成功拔管。当病情需要再次化疗时,他仍选择来周琴的门诊第二次置管。
周琴说,两年的相处,让彼此也成了朋友。“患者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们每次有新技术来时都能迎难而上,尽快去掌握、应用。”
除了门诊坐诊外,周琴和同事每天都要在全院各个科室跑,并为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2021年,82岁的朱老太因恶性肿瘤肠梗阻无法进食,需要输营养液。可是,她的血管条件很差,无法常规输液。经过周琴耐心解释、劝说,老太才肯置管。老太出院后,周琴根据约定,在下班后为她提供上门护理。肠梗阻解除后,老太不需要输营养液了,仍通过这一管路接受化疗。从医院到老太家,单趟车程要50分钟左右,周琴坚持了5个多月,直到老太拔管。周琴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太家的路不好走,她的老伴每次都早早拿着手电等在路口,再送周琴出来。
“专科护士这条路就像去老太家里的这条路一样,不好走,但有光,有意义。”周琴说,当她和同事看到患者因静脉治疗专业护理而减轻痛苦,当听到患者和家属发自内心的感谢时,都会无比欣慰和自豪。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